|
浏览量: | 【字体:大 中 小】 | 我要纠错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广安经开区、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现将《推进广安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安市人民政府
2023年9月4日
推进广安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意见》(川府发〔2023〕1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广安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形成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气象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气象监测精密度、预报精准度、服务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5分钟,地面气象监测分辨率达到5公里,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人工增雨作业可保障的区域实现全覆盖。
到2035年,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各领域,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1.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全市老旧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在2024年底前建成投用广安X波段天气雷达,填补华蓥山区监测盲区。推进高精度、智能化气象探测装备迭代更新,填补温室气体、物候自动观测等气象观测空白,发展智能观测、协同观测,充分利用卫星、雷达等手段,提高暴雨、大风、冰雹、雷电、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围绕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需要,整合交通、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气象探测资源,推进多源观测资料融合应用,提升观测数据整体效益。
2.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智能网格预报,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空分辨率。完善中短期和延伸期智能预报预测业务,建立快速滚动更新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实现预报落区精准到乡镇(街道)、重要景区、重点园区,实现灾害性天气、高影响天气的初生监测识别和实时预警。开展全流程、全时效精细化预报检验,强化气象基础数据以及客观预报产品在灾害性天气预报分析中的支撑,提升模式预报产品综合效益。
3.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推动气象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应用,打造权威统一的气象数据服务平台。升级智慧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发布和再传播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深度融入网络、广播、电视、短信等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升级改造气象通信网络,提升信息传输能力。强化“云+端”业务技术的应用,完善网络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气象网络安全整体主动防御系统,提高主动防御和突发事件自动处置能力。
(二)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4.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完善“统筹协调、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工作纳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和气象信息共享水平。面向嘉陵江和渠江流域、川渝跨境防灾减灾需求,强化与毗邻地区的气象信息共享,完善跨境流域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建成全市一体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全市、精细到乡镇(街道)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5.优化城市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围绕城市能级提升,统筹考虑气候的适宜性、影响性、风险性,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提升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排涝、交通出行、建筑施工等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将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等技术,运用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开展面向未来生活场景的智慧气象服务。
6.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健全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推动预警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防范,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完成乡村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区划和调查,建立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动态评估机制。
(三)强化气象服务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7.实施“气象+行业”赋能行动。围绕交通、能源、文旅、卫健等重点行业和关键区域,统筹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影响评估,提供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风险预警服务,增强综合立体交通、全域旅游、绿色低碳、卫生健康等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深化气象与民航、高速公路、铁路等合作,开展沿线气象观测和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助力提升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和运营管控能力。
8.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上下衔接、跨区联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建设和管理。在各县(市、区)配备车载移动应急雷达系统,建设新型地面火箭发射装备和标准化弹药储存库房,布设远程智能遥控地面催化剂发生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建设,提高作业指挥效率。
9.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水平。围绕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治理需求,提高大气污染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测业务系统,发布预测服务产品,提高环境气象精细化预报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增雨常态化作业机制,推进火箭、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等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推广应用高效、安全、绿色作业弹药。
10.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拓展生态保障气象服务,推进生态质量气象监测和评价业务,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状况及生态功能评价。提升生态安全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加强森林防灭火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能力,开展重点行业气候监测评价业务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气候监测评估决策服务。
11.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聚焦建好“天府粮仓”、发展现代农业等重点,合理布局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统筹推进区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格局。探索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建立健全跨区域联合协作机制,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
12.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全覆盖。基于智能预报和精密实况信息,研发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
13.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专业气象服务协同联动气象保障工程和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开展内涝、交通、突发事件等城市运行重点领域影响预报研究,建立渠江、嘉陵江流域气象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参与重庆人工消减雾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生态气象服务品牌。
(四)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提升气象科技与人才支撑水平。
14.强化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立需求牵引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促进和规范气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实现气象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建立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5.建设更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创新性、研究型高层次青年人才,优化调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
16.强化科普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社会化格局,建设气象科普宣传融媒体业务平台,形成具有广安特色的气象科普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跟踪问效,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推进气象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等气象法规规章配套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全面落实气象依法行政,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强化社会气象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
(三)加强投入保障。落实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加快落实《广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做好市县配套投资保障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广安市人民政府 www.guang-an.gov.cn
网站标识码: 5116000002
主办单位: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
蜀ICP备18036616号-1
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