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广安日报 | 浏览量: | 【字体:大 中 小】 | 分享到: |
“这里的河道经过整治后,建起了河堤护坡及人行道,河道变宽了,水质清澈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得更漂亮了。”早春时节,在渠江支流肖溪河畔,当地居民陈金悠闲地散步欣赏河岸美景。暖阳照耀的水面,如鱼鳞般金光熠熠,岸边水草迎风摇曳,宛若一首经久不衰的歌谣,唱响自然生态和谐的旋律。
陈金的亲身体验,正是我市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不断走深走实,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依法治水、精准治污、科学治理的总体要求,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流域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为抓手,不断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效,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22年以来,全市1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达“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绘就了“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1
高位驱动
锁紧河湖长责任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本,活力之基。广安是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二级支流渠江的流域地,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全市共有大小江河、溪流721条,境内河流分属嘉陵江水系、渠江水系和长江川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7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1条。
这也意味着,在享用丰富水资源的同时,我市还担负着为水资源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主要领导站在了河流管护责任的最前沿。
今年2月17日、18日,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嘉陵江市级河长张彤率队开展嘉陵江巡河调研时强调,要夯实现代化建设绿色本底,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保护好嘉陵江、渠江“两江”清水,强化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加快农村污水收集处理,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2月3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大洪河市级河长李韶旭赴邻水县巡查大洪河。
…………
我市还制定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系列文件,要求到2025年,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三水”统筹推进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力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同时,逗硬奖惩考核,印发《广安市环境质量改善不力约谈办法》,对县(市、区)国、省考核断面全年水质未达到考核要求等情形的,采取预警提示、通报及约谈等惩戒措施,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地见效。
各县(市、区)、广安经开区和市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抓紧抓实本地本行业水生态环境保护,全市各级河湖长紧跟步伐,锁紧责任链,认真巡守河流“责任田”,及时解决河湖管护突出问题。2022年以来,全市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19万余次,召开河湖长制工作推进会议、调度会议40次,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339个。
2
四项行动
守好一方碧水清流
河水碧波荡漾,两岸芳草萋萋,各种健身设施、个性观景平台点缀其间,令人流连忘返……近日,记者漫步芦溪河边,一幅水清岸绿的秀美画卷呈现眼前。
作为一条贯穿全城的“母亲河”,芦溪河的变化,前锋区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以前还没走到河边就能闻到臭味,现在越来越干净漂亮了,成为老百姓休闲的好去处。”
从“臭水沟”到风景线,靠的不是一个点位的努力,而是全流域治理合力。
近年来,我市以“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打出河湖水质问题整改“组合拳”。
以“建”促改。持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标升级、扩容改造污水处理厂(站)14座,改造雨污管网92.35公里。大力实施6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以城带村、以镇带村,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115个行政村、20625户。
以“治”促改。编印《长滩寺河郭家坝断面限期达标规划》等治理规划,扎实推进长滩寺河、兴隆河、西溪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邀请川渝两地专家现场“问诊”,采取“一问一单”“一问一案”方式,开展专项治理整改,治理水产养殖尾水1000余亩,整治农村黑臭水体11个,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5.7%,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达80.3%。
以“管”促改。持续推进河湖管护由“粗放”向“精细”、由“做了”向“做好”转变,严格落实河湖长巡河责任,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改河湖“四乱”问题25个、妨碍河道行洪问题16个、堤防安全隐患问题5个、天然水闸问题1个,退出小水电站4座,清理河面漂浮物7200余吨、清淤疏浚74公里。
以“查”促改。全面开展河湖长制大排查大整治,严格对照问题清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主动发现问题,限时整改到位。同时,坚持暗访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市河长制办公室“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河湖长制专项督查,督促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目前,已专项排查问题78个,专项督导问题58个,下发提示单8份,完成整改69个。
3
深化联动
川渝共护一江清水
武胜县兴隆河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也是川渝在当地的界河,重庆合川群众称其“南溪河”。共治共管跨界河,武胜县与合川区建立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治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巡查、联合治理,全面提升跨界河流管护水平。
素有“千岛洪湖”之称的大洪湖,核心水域在邻水县黎家镇和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境内。由于水陆边界划分差异,存在“水归你管、岸归我管”的现象。黎家镇主动与万顺镇对接,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达成了“不分水和人,只要湖水清”的共识。
为强化河湖生态保护,破解跨界河流管治难题,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突出抓好川渝跨界河流联合治理,在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等方面与重庆毗邻地区深度合作,不断夯实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与重庆毗邻地区联合开展常态化巡河,共建问题清单、共研工作举措,协同推动跨界河流治理保护。”市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地对口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污水“治三排”、河道“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实施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2022年以来,共开展联合调研、召开联席会议21次,组织联合巡河1100余人次,实施联合执法174次,推动解决河湖问题59个。
为进一步深化川渝跨界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川渝河长办印发了《2023年度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强跨界河流协同治理,协调解决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促进跨界河流水资源保护更加严格、水环境不断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治水管水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基础性的工程,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河湖管护体系,全面开展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推广建设工作,切实推动农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涂丽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广安市人民政府 www.guang-an.gov.cn
网站标识码: 5116000002
主办单位: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
蜀ICP备18036616号-1
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