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全面推行“田长制” 撂荒地变“丰收田”
2023-06-05 08:57 来源:广安日报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初夏时节,放眼广安区大安镇南桥村、福城村现代粮油产业园区,经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稻田阡陌纵横,大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排灌渠和机耕道穿行其中,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景象。

近年来,广安区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力抓好撂荒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区撂荒耕地实现动态清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2%。

坚持动态清零

整治撂荒地1.73万亩

5月27日,沿着花桥镇蒲莲社区新建的水泥公路来到蒲莲寨上,一大片翻耕后的土地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些地以前都是撂荒地,长起的茅草有一人多深,经过整治后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土地’。”蒲莲社区党委书记、“田长”伍泽孝介绍。

记者得知,蒲莲社区在建设上山公路、产业道路和塘堰沟渠等基础设施后,利用政府提供的撂荒地治理和产业发展补助资金,在寨顶上开垦出800亩地用于种植大豆、小麦等,每年每亩地可为村集体带来1100多元的经济收入。

“社区通过项目资金和惠农政策盘活撂荒地后,采取‘村集体+易地搬迁户+土地流转户’的模式,将经济收益按照4:3:3的比例进行分配,通过规模化整治和机械化生产,让撂荒地重生‘造血’功能。”蒲莲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常勇说。

蒲莲社区整治撂荒地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是个案。近年来,广安区积极探索多元化渠道,整治盘活撂荒耕地发展富民产业,为业主和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据悉,该区通过动员农户复耕复种、招引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复耕复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复耕复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耕代种等方式,共完成撂荒地整治1.73万亩,并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实现农户承包耕地撂荒动态清零。

今年以来,全区动态共排查出撂荒地3606亩,已按照“发现一亩、整治一亩、复种一亩”的原则,落实乡镇整治主体责任,明确整治措施,在今年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整治。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让“粮田”变“良田”

5月28日,在龙台镇北斗村、德山村产业公路沿线,满栽秧苗后的粮油产业园区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美丽景象。

记者得知,龙台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9月至今年3月,在北斗村和德山村共完成5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的重大举措。“以前田块小、排灌不畅、交通不便,现在经过田土调型后,‘巴掌田’变成了‘整块田’,配套建成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了。”到北斗村流转土地发展粮油产业的广安融冠农业公司经理黄俊伟说。

据介绍,广安区坚持“集中连片推进、水旱立体建设、适度规模经营、粮景融合发展”思路,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粮油产业基地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019年以来,该区已新建高标准农田20.9万亩。

“规划设计时,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我们做到科学设计田间道路、水渠等配套设施,确保道路、水利等设施少占耕地、不占永久基本农田。”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钧告诉记者,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该局督促施工单位实施表土剥离和回填工序,做好土地耕作层保护;生产过程中,还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有效提升耕地质量。

“坚持‘良田粮用’,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防止‘非粮化’现象。”罗钧说,广安区因地制宜发展稻油(菜)轮作、大豆高粱(玉米)复合种植等模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种粮效益。目前,该区已引进粮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269个,建成省市区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5个,推进“良田变粮仓”。(广安区融媒 张国盛)

责任编辑:韩春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广安市人民政府 www.guang-an.gov.cn
网站标识码: 5116000002
主办单位: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
蜀ICP备18036616号-1
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82号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