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广安区大安镇福城村和悦来镇天台村,金黄的稻穗低垂,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水稻实收测产正有序进行。
为确保测产结果客观准确,工作人员随机选取6块田进行人工取样,经脱粒、除杂、除水分、称重和科学折算,得出结果:“6块测产田水稻生长期约为150天,平均亩产776.5公斤,高于去年全市平均亩产约230公斤。”
大安镇推行稻油轮作模式,由于水稻与油菜茬口衔接紧,选用抗性强、产量高的优质杂交稻品种。“茬口时间短,水源保障非常关键。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水利设施,使田间用水得到充分保障。”广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粮油发展股股长陈苇介绍。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加持。“从2020年起,我们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粮油生产技术合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产量实现大幅提升。”陈苇表示,近年来,广安区持续开展技术培训,把先进生产模式推广至花桥、恒升等镇的300多个粮油业主,广泛应用水旱轮作技术,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在大安镇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重点推广了以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育秧、减穴稳苗机插和无人施肥植保为核心的杂交稻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统一品种、技术、服务、农资、施肥、防治和农机作业,建起稻菜轮作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
“机插秧技术的关键在于齐苗、壮根和育秧。”陈苇介绍,“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育秧技术,帮助种粮大户掌握关键环节,培育出成苗率高、整齐度好的秧苗,为满栽满插打下基础。”
陈苇还提到:“推广减穴稳苗机插,有助于构建健康、均衡的群体结构,实现高产与优质并重。”
“我们在广安共种植了5000多亩水稻,自2021年与科研单位合作以来,产量年均增幅达10%—15%。”种粮大户杨晓凌高兴地说,“今年测产显示,即使是去年种植过西瓜的地块,亩产仍接近770公斤,效果非常明显。”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出一系列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举措。印发《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构建多层次高产示范体系,包括3个10万亩绿色粮食生产带、49个千亩高产展示片和24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每年发布粮食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分作物发布粮食作物重大品种推广目录,引导农户选良种、用良法;与四川农业大学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实施水稻、玉米等作物“揭榜挂帅”项目,强化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农技干部领办示范田“手把手”开展高产技术示范;积极参与全省粮油作物“三大竞赛”,对表现突出的县(市、区)、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激励,全面调动增产积极性。(广安区融媒 杨浩 记者 侯懿航 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