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种让“老树开新花”—— “苦枳壳”种出“甜日子”

发布日期:2024-09-07 07:26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进入9月,邻水县观音桥镇香炉山村家家户户忙着收枳壳。2020年种下的新品种“蜀枳一号”,今年到了验证成效的时候。

村民何增刚感到不可思议:以前一亩地顶多收1000多斤枳壳,今年亩产量飙升到近3000斤。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何增刚的200亩枳壳销售给收购商罗超后,能收入近40万元。

“换种‘蜀枳一号’的决定是正确的!”何增刚两年多来的疑虑终于打消,他对新品种赞不绝口,“我们村的枳壳终于‘老树开新花’,‘起死回生’了!”

“起死回生”这个说法毫不夸张。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枳壳味苦,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功效。何增刚还记得,以前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几乎都种着枳壳树。每到盛夏,漫山遍野的枳壳树上挂满了绿油油的果实,极为喜人。

虽然枳壳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但是香炉山村的这一优势却没能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种得多,但赚不到钱。”何增刚回忆,以前枳壳收购价起伏不定,鲜果两三毛钱一斤,最低的时候才5分钱一斤,算下来一亩地的收入只有100多元。村民见不到收益,渐渐地都不愿意种了。这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枳壳树,渐渐地无人管护。

转机出现在2014年。邻水县高滩镇的罗超返乡创业种植中药材,发现香炉山村还保留有700多棵老枳壳树。“这些老枳壳树都是宝贝!药用价值远超想象。”罗超精心挑选出11棵树进行采样,送到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检测。

检测结果出炉:其药用含量柚皮苷、新橙皮苷超过《中国药典》规定标准。这一结果,让罗超信心大增:“如果科学培育,这些枳壳树的品质一定还能提升!”

对枳壳进行科学培育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罗超深入思考:“近年来,广安聚焦‘四大战略’持续做优农业,正全力推进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此时进行创新培育机遇难得。”

一场关于枳壳品质大提升的科研育种创新就此展开。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签署科研项目合作协议,选育枳壳新品种,突破枳壳种植关键技术,开发枳壳健康衍生品……

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找母本、杂交、筛选、培育、鉴定……这背后,往往要经历无数次循环。

从2014年开始培育,罗超用3年时间才选育出新品种;从新品种进行试种,到进行大规模推广,罗超用了5年时间。

培育出各方面都满意的新品种后,罗超就到全国各地进行试种。“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0多个地点,统一种植方法、技术标准与施肥方案。”历经无数次试验与优化,罗超终于培育出枳壳新品种“蜀枳一号”。与以往品种相比,“蜀枳一号”含有的新橙皮苷和柚皮苷有效成分,分别超过《中国药典》规定标准的1.63倍和0.6倍。去年1月,“蜀枳一号”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全国首个药食同源的枳壳新品种。

“‘蜀枳一号’枳壳树栽下后,一般第2年便可采枳壳花蕾开发成花茶,3年后即可初挂果,5年后进入投产高峰期。”罗超说,新品种耐旱耐贫瘠、病虫害少,管理起来非常省心,亩产值可达2万元。

罗超还建立起2000余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销售10多万株新品种苗木到重庆忠县、潼南和四川大竹、安岳等地。

“苦枳壳”带来“甜日子”,村民们跟着罗超富了起来。为了带动更多周边老百姓实现增收,他还建立了一个道地中药材加工集配中心,上门收购当地村民家里种植的枳壳果实,彻底改变了种植枳壳效益不佳的局面。如此一来,村民们都争先恐后种植新品种枳壳树。

“我们正在与成都医学院的专家团队联合攻关枳壳趁鲜加工工艺,这项工艺成熟后,预估枳壳的经济效益还将提高30%以上。”谈及未来,罗超信心满满。(邻水融媒 刘宏 广安日报记者 黄钟锐 )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