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个“90%”显成效

发布日期:2025-08-28 09:17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8月21日,在位于邻水县城北镇小鱼滩村的水稻试验田里,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潘润东正有序开展收割后的数据采集、样本分析和土壤肥力检测工作,为下一阶段育种研究积累关键数据。

作为我市首家粮油作物育种企业,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两年来,整合西南大学植物营养管理团队多年科研成果,携手吴明珠院士团队开发水溶肥系列产品,申报12项种业相关发明专利,成功培育出我市首个以“广安”命名的油菜新品种“广油1号”,填补了本地粮油种子培育领域的空白。“公司正着力培育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协调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争种业研发再出新成果。”该公司总经理蒋飞表示。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企业创新发展,在研发投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成效集中体现为4个“90%”:全市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专利发明来自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巩固。

目前,全市依托企业建立的研发类创新平台达147个,占总数的95.8%,覆盖农业、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批科技型企业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显著示范效应:广安摩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研发投入约100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4件;四川耀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5.7%,拥有研发人员45人、各类专利48项;岳池县宇虹科技有限公司有固定研发人员43人,其承担的“基于5G网络的高可靠10G网络变压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在协同创新方面,我市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广安分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四川省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研发平台等,着力打造川东渝北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四川国励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金泰林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十四五”以来,全市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涵盖茧丝绸、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政策与金融支持持续加力。我市出台《支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形成以“支持科技创新24条”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每年安排3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全市科技信贷余额98.7亿元,同比增长32.3%。正在组建的市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将进一步支持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建圈强链及未来产业布局。

此外,我市大力推动高校院所成果向企业转移。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9.9亿元,同比增长31.3%。通过组织企业进高校、专家进企业等双向对接活动,已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个,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畅通。(记者 邓林灵)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