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广安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长卷,斑斓厚重的文化底色映入眼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理念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等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遍布城乡、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遗产充分发掘……扎根于川东历史文化沃土,我市一路踏歌而行,积极推进文化强市,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建好公共文化设施
“广安人有自己的博物馆了。”自2月1日市博物馆对外试运行以来,该地已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圈粉”无数。
作为我市首个集文物收藏、征集、教育、展示、研究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是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展示广安历史文脉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收藏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脉。”近日,参观完市博物馆,市民何瑶直言大饱眼福,收获颇多。“我最喜欢的是《宋韵广安—走进安丙生活的时代》数字展厅,以立体沉浸式的视觉方式,带领我们穿越到安丙时代,让我们领略南宋时期广安的大好河山和民俗风情。”何瑶说,有时间她还会带孩子解锁博物馆新体验。
观赏精美文物、聆听历史故事、带走文创产品……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热捧,“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公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市,不止市博物馆深受市民青睐。近年来,图书馆、体育馆、城市驿站、老年人体育运动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同时,牌坊村建川博物馆聚落、邻水县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正加快推进,将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窗明几净,满室幽香。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旁,几个学生捧着书,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隔壁棋牌室,老人们悠然自得地下象棋、打扑克;健身区域,几位村民在器械上练习压腿、拉伸……这是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景象。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是飞来石村村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的一个缩影。
广大城乡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梢,既是重点领域,也有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全民健身运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健全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村(社区)群众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的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
搞好群众文化活动
5月9日晚,中国曲协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惠民演出活动在市民广场举行,冯巩、邵峰、赵海燕等曲艺大咖各展其才,为市民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曲艺大餐,笑料十足、“笑果”满满。
歌舞、快板、相声、小品、二人转等多种曲艺接连上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市民目不暇接,直呼过瘾。事实上,去年3月,中国曲协送欢笑惠民演出活动就曾走进我市,同样座无虚席、好评如潮。
曲艺名家新秀为何频频走进我市?“源于市委、市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聚焦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核心,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坚持常态化组织开展接地气、有新意、富活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由生活的“调味品”变成精神的“必需品”。
以各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为依托,我市在文化院落、景区、文化空间等公共场所,搭建百姓曲艺大舞台100余个。此外,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场地灯光设备、舞台音响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曲艺学校26所、曲艺基地41个,为曲艺传承建强阵地。
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我市还积极推动清音、竹琴等曲艺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累计举行曲艺文化展演100余场次,受众达6万余人次。常态开展戏曲“五进”活动,将戏曲纳入中小学及职业学院教学课程体系,创排《渠江情思》《山海巴蛇》等优质曲艺节目20余个,打造“周末大舞台”等群演品牌,让曲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全域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话剧《平凡英雄》《南海李准》《春暖人间》先后走进成都、重庆、海口、北京等地巡演,曲艺《米香粉香》、油画《六月卯日》喜获巴蜀文艺奖,第四届“音舞剧”双年会系列活动展开……近年来,我市文化成果丰硕,文艺精品迭出,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
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配合省考古研究院开展亭子口灌区重大水利工程、西渝高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安段的考古发掘,组织开展大良城、小良城、虎啸城、武胜城等宋元山城遗址考古调查,成功将大良城、武胜城遗址列入“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已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翻开历史长卷,解码文物基因,我市文物考古申遗再次实现创新突破。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资源,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充分挖掘全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定不移抓保护、多措并举促利用、千方百计守底线,进一步推动广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保护为先,留住历史根脉——完成嘉陵江、渠江流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931处;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编制完成《广安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将全市274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线”矢量图和2657处文物点坐标信息录入国土空间信息建设平台。
活化利用,增强传承使命——推出“我从渠江走来”等原创展览7个,组织开展“拐点1977”等宣讲活动30余场,精心制作《国宝在广安》文物宣传纪录片10集,编辑出版《图画广安史》等社教图书6套,制作《安丙的记忆密码》等研学课程8个,持续讲好广安文物故事,有力提升广安文化影响力;以文物本体为核心,实施景区化打造,促进文物资源转化利用,邻水灵宝山石刻及古石桥已建成文化主题公园,岳池县文庙已经建成非遗展演中心,广安文庙、武胜沿口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广安白塔历史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
城市因文化而提升,文化因城市而兴盛。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广安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让文化馨香溢满全城。(广安日报记者 龙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