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坛的话
5月17日,川渝博物馆联盟2024年年会暨座谈交流会在广安举行。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把博物馆打造成“行走的课堂”?如何更好地发挥研究功能,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让博物馆更有看头?本报特别邀请7位博物馆从业者及相关人员做客賨州论坛,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及成功经验。
嘉 宾:曾小芸 周磊 余微 黎星星 罗雅 卓爱华 费云
主持人:王珂宇 刘甜甜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曾小芸:
用“新”打造
智慧文化新地标
教育和研究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两者相辅相成,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对此,自贡恐龙博物馆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我们激活教育研究新动能,打造高水平的生产力。科研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外顶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跨界融合推动成果落地转化,通过“恐龙+”模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将古生物学与艺术学结合,为公众带来别开生面的科普体验;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以培促干、以赛促学等形式,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此外,我们还以科技赋能营造教育新场景,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借数字化手段拓宽应用场景,让史前巨兽在数字世界中焕发生机,实现文化与科技交织融合,使文化传承更具活力,让科普教育之旅更加精彩纷呈。利用数字魔墙、AR眼镜导览、智慧语音导览等新技术,满足不同观众探索需求,让知识触手可及。今年2月,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布首批42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自贡恐龙博物馆成为全省入选的2家单位之一。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新要求下,我们将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彰显博物馆特色,依托独特藏品与科研成果,深化教育与研究,打造智慧文化新地标,引领公众探索古生物奥秘,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博物馆)副馆长周磊:
挖掘藏品更多“价值”
成都自然博物馆作为学校之外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拥有藏品、展览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寓教于乐”,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知自然、认识生物、探索地球。
研究功能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博物馆发展创新的灵魂。充分发挥研究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教育水平和其他服务能力,对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博物馆藏品内涵的发掘,只有通过研究工作来实现,只有对藏品的本体及衍生情况等进行系统研究,才能发现藏品的内在价值,从而为观众奉献更加精美的展览,提供更好的社会教育产品。因此,博物馆教育也需要博物馆研究来支撑。
此外,优秀的人才队伍也是推动文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我们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梯队搭建,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和实操训练,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完善对内岗位锻炼制度,拓展对外交流培养体系,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川宋瓷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馆长余微:
让博物馆像大树一样生长
秉持“让博物馆像大树一样生长”这一理念,四川宋瓷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在社教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独特并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宋瓷博物馆社教职能如同大树扎根土壤,不断汲取养分、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广泛、内涵丰富的社会教育体系。
如何聚力、深植社教根系?我们致力于本地文化和文物的研究保护,相继出版一系列专业书籍,极大丰富了公共知识库;我们构建了一支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技能的社教队伍,着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我们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为文物展示与历史阐释增添多元维度,促使社会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参天而立。
此外,四川宋瓷博物馆还通过“走出去”、主题活动等方式,突破场地和方式的限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合作机制,滋养出社会教育工作的蓬勃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份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一树成林,可荫庇众生。四川宋瓷博物馆正在锲而不舍地深化社会教育功能,使其成为民众精神家园中的一株常青之树。“让博物馆如大树般生长”,这不单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是四川宋瓷博物馆未来发展路径上的行动指引,我们将持续不断坚持自我创新、优化社会服务,一如既往地守护历史记忆,让四川宋瓷博物馆成为润泽人心、激发创造的中坚力量。
深圳华图测控系统有限公司西南区市场总监费云:
文物自己也会“讲故事”
随着参观者需求、品位的提升,数字化技术逐渐融入博物馆之中。什么是智慧文博?它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数字化科技保护、智能化管理、展示利用服务。
通过二维图形、三维模型、720度全景图像采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可有效记录文化遗产信息,复原保护文化遗产,让历史在数字化中获得永生。结合市场,我们现有的主流新型高新技术手段,将沉浸式的体验和幻影式的成像互动利用到博物馆中,提供了多种体验式教育方式,帮助公众深入了解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领域。
在博物馆教育传播科技创新的探索上,我们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展柜互动系统、“千年之窗”互动触摸展示、月窗漫游互动体验、互动触摸小游戏、VR虚拟穿越互动体验、“云镜”AR古装虚拟试穿等方式,对馆内的珍贵文物进行知识延伸,把文化传统和高新技术相结合。
如我们研发的多媒体展示互动展柜,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在传统博物馆的展柜上运用芯片显示技术,在透明玻璃柜上呈现浮空立体的媒体图像,在传达文物背景、展示实物展品的同时,播放多媒体信息,让参观者能够感受到文物自己会“讲故事”。
我们做的一些博物馆案例,比如说四渡赤水纪念馆,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和展示重要历史事件场景,让博物馆的参观者能够深入地了解这段红色革命文化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重庆市江津区陈独秀旧居陈列馆馆长黎星星:
构建四“小”舞台唱“大”戏
陈独秀旧居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城郊的鹤山坪,总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陈独秀生前居住地,是重庆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近年来,面对广大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陈独秀旧居陈列馆把打造让群众满意的亮点文化品牌作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推手,推动重点业务,冲出“困局”、创新发展,开创和构建四“小”舞台唱“大”戏的鲜活局面。四“小”舞台是指:立足党史,深耕红色文化;立足几水,弘扬江津文化;立足基地,普及科学知识;立足公益,扩大志愿服务。如今,四“小”舞台已成为陈独秀旧居陈列馆走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抓手和有效途径。
陈独秀旧居陈列馆打造标准版讲解词,对讲解全流程进行严格监管和定期考核,同时以红色历史为底色,打破对名人的“个体描写”,开启讲述革命群像之路;打破历史时间的定义,书写当代红色榜样,创作出一大批优秀原创作品;打破围绕陈独秀生平讲解的局限性,放眼江津,深入挖掘江津本土文化和革命历史,谱写文化新篇章;冲破固有的文化定位,积极申报科普基地、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将资源与需求紧密结合,跨行业跨系统合作,将单一名人旧居融合发展为多元文化载体和综合性社会教育基地;不断扩大免费服务辐射范围,为广大观众提供免费停车、寄存、定时讲解、爱心帮助、急救药品等20余项免费服务,打造全方位免费博物馆,定期实行夜间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提振大众夜间生活中的文化引擎作用。
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罗雅:
做响品牌为博物馆添彩
北碚区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以卢作孚、老舍、梁实秋等三千名流为代表的人文资源富集,生态文化、革命文化、乡间文化、爱国宗教文化等交相辉映。
2023年,北碚区委贯彻落实重庆市委文化强市精神,出台文旅支持政策。第一是批机构,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地旧址保护利用中心,同时挂牌红色研学教育中心,由北碚区博物馆代管;第二是批编制,配置了16个差额事业编制,参照市场化的管理运营,实现了中共中央西南局“1+3+N”保护利用工程体系化建设。
基于以上优势,北碚区博物馆着力探索文物研究的价值转化、公众教育的普及覆盖、文物活化的产业导向,围绕“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金色”乡村振兴、“蓝色”民营经济、“黛色”国学文化等为核心内容,做亮做响“行走中的思政课”等教育品牌,促进研学体系规范化和标准化。
此外,推出4个研学课程,其中党建团建课程依托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与缙云山自然生态,融合了红色教育与生态体验,打造了革命精神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此外,还有企业家之旅、校外研学、亲子漫游等课程,培育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历史、地理等多学科融合建设,在创新社教发展途径方面不断探索,力求助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重庆云上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卓爱华:
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重庆云上博物馆”是由重庆市文旅委主导,中国广电重庆公司视讯传媒公司建设的文博数字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图文、音视频、3D文物建模以及VR全景视频等方式呈现馆藏文物,增强了文物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年轻观众“线上先体验,线下再打卡”的参观体验新潮流,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为什么要打造“重庆云上博物馆”?因为目前中小博物馆还存在文物展览方式相对单一、引流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的数字化利用展示等问题。
通过“重庆云上博物馆”,可以全面梳理重庆全市博物馆的线上、线下文化资源,通过电视大屏+移动端小程序“两端”支撑格局,构建起“3D见文物、VR看展、云观文博、社教研学、文创购买”等核心场景。
同时,可向中小型博物馆提供全面的、定制化的数字博物馆社教研学产品,涵盖软硬件设备、3D文物扫描、图文资料、专家讲解、互动课件等内容,让文博课堂走进校园,促进博物馆资源赋能教育体系,通过文化浸润,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云上博物馆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更是智慧与传承的共鸣,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它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本版图片由广安日报记者 范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