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发布日期:2024-11-13 09:09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武胜县夯实文保根基、稳步推进“四普”工作,延续非遗传承、建设非遗传习基地,真正让武胜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命力。如今,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也深深融入了武胜儿女的血脉,成为大家享受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

传承非遗匠人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鼓的人越来越少。在万隆镇,有一位坚守手工制鼓的手艺人,多年来,他始终秉持匠人精神,做出来的鼓不仅外形精巧、鼓声洪亮,而且经久耐用,他手下诞生的武胜牛皮鼓享誉川渝云贵等地。他,就是广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胜牛皮鼓制作技艺传承人——袁有富。

11月5日,走进袁有富的牛皮鼓制作作坊,便看到一排排小巧玲珑的牛皮鼓,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材料,袁有富正拿着标尺进行测量,并用铅笔标记切割轨迹。

袁有富是武胜牛皮鼓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从13岁起就跟着父亲袁松林学习制鼓,全面掌握武胜牛皮鼓的全套制作技艺后,便和父亲走南闯北,与各地制鼓艺人学习交流,不断吸收各地制鼓经验。他所制作的牛皮鼓主要有川堂鼓、班鼓、腰鼓、大钟鼓等,其技艺主要有鼓桶制作、鼓膜制作、蒙鼓皮3道工序。

“牛皮鼓制作工序多且繁杂,要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才行。”袁有富说,从挑选原材料开始,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制作,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打磨,经他制作出来的牛皮鼓不仅经久耐用,而且弹性好、音色浑厚。

正是对品质的追求造就了袁有富的良好口碑,许多客户认准他的手艺,上门求豉。而最让袁有富引以为傲的是,他曾经为四川省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制作过八仙鼓和大鼓。

数10年来,袁有富默默耕耘,始终把传承牛皮鼓制作技艺当成一份责任。如今,他也将这份技艺和绝活传授给了儿子袁志伟。在父亲的影响下,袁志伟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所制出的鼓也更加优良。“一直以来,父亲都教导我不能丢掉这个传统手艺,每一个步骤都要精益求精,我以后也会把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袁志伟说道。

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

11月5日,在武胜县城南初中的操场上,一群“小巨人”正在蹒跚学步,年纪大点的孩子已经可以脚踩高跷、身披彩狮,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我们从去年开始特别开设了高脚舞狮班。”武胜县城南初中校长邓毅说,开设非遗文化课程,能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为文化繁荣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脚狮子要训练孩子们的站、翻、跳等基本功,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体能,还能培养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目前高脚舞狮班共有参训学生16名,学校为此成立了高脚舞狮班管理团队,配备了高脚舞狮道具,每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至少训练3次,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邓毅告诉记者,队伍训练正有序开展,大多数学生已掌握基本动作技巧。

“我将全力以赴,训练好这支队伍,让学生们充分领略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将武胜高脚狮子更好地传承下去。”高脚舞狮班教练刘攀说。

舞狮队成员田梦涵说:“加入学校第一届舞狮班,我很高兴。我一定好好训练,掌握舞狮技巧,为传承非物质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武胜县现有非遗项目26个,其中省级以上3个(武胜剪纸、高脚狮子、武胜牛皮鼓制作技艺),市级以上19个,县级以上26个。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对传承人进行培养,开展非遗活动,打造传习基地,同时使非遗与文旅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体验非遗,让我们的非遗活起来。”县文化中心博物非遗部部长谭志君说。

深入挖掘文物价值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连日来,县文物管理所(县文物保护利用中心)根据“三普”已登记文物数据和线索,积极开展实地走访、数据采集、登记录入等工作,确保普查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

11月7日,记者跟随县文物管理所普查队员来到三溪镇谷花村,这里有一座红色历史文物——黄明桥。该桥呈东北、西南走向,占地面积128平方米,总长35.6米。1948年8月16日,三溪起义在此爆发,黄明桥由此成为华蓥山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

在普查现场,普查队员们对黄明桥进行了实地普查,并利用无人机、照相机、测绘仪等设备,对文物本体及周围环境进行多角度测量,详细记录文物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使用情况和保存状况等。

“保护第一,挖掘价值,让文物活起来。”县文物管理所文博副研究馆员田春梅说,他们还会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文化内核和历史价值,充分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和时代魅力。

“我们小时候听说,这座桥刚修好时,从对面桥头走来一群黄牛,到这边桥头却停驻不前,最后卧倒在桥头处。”一位老大爷说,后来桥头垮掉了一部分,就是黄牛卧倒的地方,所以当地也有人称这座桥为黄牛桥……随着调查的深入,普查人员还了解到了不少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

“这些故事或真实,或充满神秘色彩,让文物绽放了新的光彩,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田春梅说,在调研背景的同时,他们也会向当地村民科普文物保护知识和真实历史,口口相传,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红色革命文化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据了解,此次普查范围主要对武胜县“三普”登记的96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我们将联合第三方公司开展普查工作,加快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度,通过国家、省、市各级验收,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推进文物保护工作迈向新台阶。”田春梅说。(武胜融媒 任禹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