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千年文化对话未来科技

发布日期:2025-04-28 08:34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群众文化生活新时尚。4月29日,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将正式开放。馆内珍藏的岁月印记与前沿交互科技碰撞交融,为游客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游。

在传承创新中,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深耕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于时代文化浪潮中,精准锚定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的“交汇点”。

蜀戏承千载 川韵耀古今

走进川剧馆,以川剧武旦帽盔为灵感设计的门脸独具匠心。馆内24尊栩栩如生的川剧人物塑像排列整齐,张飞的豪迈、穆桂英的飒爽、红娘的俏皮,仿佛将川剧数百年来的璀璨风华凝固成永恒。

步入服饰展区,华美的戏服、精致的帽盔、巧夺天工的舞美道具令人目不暇接。“宁穿破,不穿错”的传统准则,让每一件戏服都成为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生动注脚。色彩运用亦暗藏玄机,黄色专属皇生,绿色适配红生,黑蓝赋予正生沉稳。

川剧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724年,当时最早演唱川剧高腔的戏班庆华班在成都招徒授课,这被视为川剧形成的起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堪称川剧发展的“黄金时代”。1959年,陈书舫、杨淑英等艺术家带着《谭记儿》《秋江》等经典剧目远赴东欧,川剧的华美服饰与精妙表演惊艳世界,让川剧走向国际舞台。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川剧剧目之丰富令人赞叹。在32号展柜前,存放着各地剧团精心整理的优秀剧目,从传统的“五袍”(青、黄、白、红、绿五色蟒袍戏)“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等神话剧),到现代新编的《山杠爷》《潘金莲》,每一部剧目都是川剧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展现出川剧在不同时代的活力与魅力。

演出团体作为川剧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川剧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晚清的庆华班,民国的三庆会,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省市剧团,都为川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解员程爽介绍,“咱们广安的三三剧社更是声名远扬,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还创作了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剧目,为川剧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川剧界人才辈出,李调元被称为“川剧之父”,黄吉安创作了众多经典剧本;名角们更是各展风采,四大名丑、四大名旦,个个技艺精湛。

从历史深处走来,川剧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它是巴蜀文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如今,川剧正不断传承创新,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让川韵之美传遍四方,让蜀戏文化生生不息。

书页映教育 画中藏春秋

在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老课本博物馆与连环画馆如同两本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教育的变迁与时代的记忆。

走进老课本博物馆,426件珍贵文物与泛黄的2.2万册老课本整齐陈列,宛如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13个书柜里,《蒙学课本》泛着岁月包浆,民国《国文》教材透着古朴气息,新中国统编课本展现时代风貌,清晰勾勒出从晚清到当代的教育发展脉络。

“这些课本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每一页泛黄的纸页,都承载着‘教育强国’的集体记忆。”程爽说。展馆内,精致的文官官帽“梁冠”、1∶1还原的近代学校场景,令人眼前一亮。其中,广安中学的历史尤为引人注目——其前身为清代紫金精舍(后称紫荇书院)。1899年,曾传溍改建玉皇观为小学堂,这里是广安新学发源地和近代教育里程碑。

离开老课本博物馆,连环画馆同样精彩纷呈。“连环画,又叫‘小人书’,是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通俗文化艺术形式,很有教育意义。”程爽边走边介绍。

中国连环画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近3000年发展,媒介从青铜器演变为书籍、长卷画作;类型从单纯纪录走向多元创作,涵盖少儿、革命、名著等题材,广泛反映社会生活。

以经典作品《鸡毛信》为例,画家刘继卣于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生动刻画了抗战时期儿童团团长海娃,巧妙突破敌人封锁线,成功送“鸡毛信”助八路军歼敌的故事,塑造了经典少年英雄形象。如今,连环画创作手法愈发多样,线描、水墨、油画等技法广泛运用,已成为独立艺术形式。

馆内的连环画以简洁线条、丰富画面讲述历史与革命故事,传承时代精神。此外,馆内还融入现代科技,设置多个智能绘画平台,并在出口处推出“自由漫画创作”互动,游客摆个动作,就能生成专属“连环画”。

从老课本里的教育征程,到连环画中的时代记忆,在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历史与未来相遇,文化与科技交融,每一段故事都鲜活如新,等待人们去品读、去感悟。

数字焕新境 智影映时空

在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对视——镜界体验馆以一方方镜面,映照出跨越时空的文明印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在这里,镜面不仅是映照容颜的工具,更成为解码历史、对话未来的文化载体。

该馆以“视界新次元:探索视觉的奇幻边界”为主题,深度融合艺术与科技,通过镜子、光影、多媒体投影等元素,打造出无限镜屋、光影迷宫等沉浸式空间。观众置身其中,在虚实交错间感受视觉错觉的奇妙魅力,触摸艺术与科学交融的独特质感。

步入一楼“镜·相”展区,仿若推开历史的厚重之门。在“民国风物镜面”展柜前,椭圆形、方形镜面缠绕鎏金藤蔓花纹,生动再现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的独特韵味。随后,“自然风光镜面”“国防建设镜面”“学习提高镜面”等十余个主题区域次第铺展,以镜为媒,串联起从民国至今的发展脉络。

拾级而上,二楼“镜·幻”镜面及多媒体体验厅宛如时空隧道,光影流转间,镜像不断变幻,历史与未来在此交织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巴蜀9D体验馆内,环球巨幕与悬挂式座椅构建沉浸式观影场景,AR、VR等前沿技术让《飞越中国》《飞越长江》等影片“活”了起来。观影时,风、雨、花香等特效扑面而来,观众在领略祖国壮美山河的同时,更能深刻感受科技赋能文化的创新力量。“身临其境,太震撼了!”参观者李先生感慨,“跟随镜头飞越万里山河,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难以言表。”

从虚实交织的光影幻境,到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以数字技术为笔、以文化底蕴为墨,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展览“动”起来。它以创新姿态诠释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让观众在科技浪潮中触摸文明根脉,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科技+文化”的崭新路径。(广安区融媒 冯欢 张雅棋)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