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用社教活动和小剧场传承传统文化

——让文化“火”在群众身边

发布日期:2025-07-05 07:49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拓印、点茶、陶瓷彩绘……今年暑假,市博物馆将推出8场沉浸式社教活动。7月3日,讲解员蒋书禾正为其中的点茶课精心打磨教案,让传统技艺“触手可及”。

围绕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博旅游发展”的要求,市博物馆正持续深化品牌建设。副馆长段德强介绍,他们正强化与学校、社区及机关单位联动,整合开发馆藏资源,提升文化服务和交流能力。

自开馆以来,市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游客679420人次,推出的“广博小课堂”累计举办69期,携手市文化艺术发展协会举办的“周末小剧场”已上演35场。这些活动已成为市博物馆公共文化输出的“亮丽名片”。

社教课让孩子“舍不得走”

“投壶、画风筝、复原瓷器、捏泥塑、掐丝画……这些课我家孩子全参加了,每次都舍不得走!”市民余述兰的11岁儿子黄星睿是“广博小课堂”的常客,说起儿子的变化,余述兰笑得合不拢嘴。

自去年市博物馆推出“广博小课堂”社教活动后,余述兰便成了“抢课达人”,黄星睿不仅迷上传统文化,动手能力也显著提升。余述兰认为:“市博物馆把‘高冷’文物变亲切了,文化传承真正走进了孩子心里。”

这份“舍不得走”的热情,源于课程设计的精益求精。以陶瓷拼接课为例,三次开课持续优化,不断丰富。

去年9月,市博物馆首次推出陶瓷拼接课,初期以理论讲解为主,对儿童而言难度偏高、内容略显枯燥。为提升课程趣味性与参与度,第二期陶瓷拼接课,市博物馆将课堂“搬进”展厅,设计“文物寻宝”环节,成功激发孩子探索文物奥秘的热情。到了第三期陶瓷拼接课,课程进一步优化,在寻宝基础上引入分组协作模式,鼓励亲子共同完成陶瓷复原挑战,新颖的互动形式获得家长好评。

“我们倾听意见,不断优化课程体验。”蒋书禾道出课程精进逻辑。

目前,市博物馆推出的“广博小课堂”已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包括结合馆藏资源开发的《我帮安丙找记忆》《广安的古建密码》等6套青少年研学课程,还配设中秋制花灯、清明画风筝、端午捶艾草、敦煌石窟艺术特展主题等节庆限定课。同时,针对成年人的精品课程也在探索中,比如,今年“五一”期间开设的“风雅宋韵 一盏千年”点茶课,打开了市民蒋优秀泡茶新世界。

“除6名讲解员外,我们还邀请市书法家协会老师、广职院教师等上社教课,丰富课程内容。”段德强介绍,市博物馆还将继续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研学活动、社教课程,拓展青年社群,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

“小剧场”释放文化联动效应

在市博物馆民俗厅周末小剧场,一方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平日轮播民俗影像,每周下午3点,这里便准时收起幕布,变成孩子们眼中星光熠熠的舞台。

6月29日,群舞《长歌行》衣袂翩跹,钢琴《大鱼》音符流淌……8个节目依次登场,“小艺术家”们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帷幕落下,小演员姜梦涵却未卸妆,拽着家长直奔一旁的手掌木偶展区。

这个舞台,正成为文化惠民的创新载体,也是市博物馆开展文化服务的窗口之一。

据市文化艺术发展协会会长许川介绍,周末小剧场常态化展演非遗民俗节目,累计服务观众超5万人次。通过联动全市艺术培训机构,既激发学校参与热情,又为孩子提供展示平台,更带动家庭深度参与文博活动,实现多方共赢。

今年元旦期间,岳池星池艺术学校结合敦煌石窟艺术特展编排新疆舞《一杯美酒》,广受好评。校长何云虎介绍,目前,该校正筹备8个新节目,准备专场演出。

广安星圆梦艺术学校已参与5场小剧场表演,校长周涵坦言:“从第一场展演开始,孩子们就格外珍惜在市博物馆表演的机会,家长报名支持率达100%。”

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半径还在不断扩大。今年,市博物馆还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联、市文化馆、市文艺协会等单位推出“丰碑永铸 浩气长存——华蓥山起义英烈事迹展”、广安市第十五届“春天的故事”摄影联展、“巴山渠水墨韵双城2025广安达州青少年书画艺术联展”“遇见敦煌——我是小小艺术家少儿画展”等6个展览,引入第三方公司,打造特色文创商店,围绕“宋风文脉”“天下广安”两大主题,提取文化符号,融入美学艺术、互动体验、研学教育,精心研发设计,开发国宝集章册、3D文物明信片、麒麟冰箱贴、钥匙扣、书签等文创产品11种,精心布置文博咖啡吧,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推出陨石、龙安柚咖啡等8款饮品,深化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提升社会效益与公众认可度。

段德强表示,“我们正在打造‘看得见、带得走、品得到’的博物馆多维度体验,让文化可见、可触、可感、可思、可延续,走入更多群众的生活和心灵。”(见习记者 邓林灵)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