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安,邂逅文化遗产的鲜活生命力

发布日期:2025-07-17 08:47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广安,一场场生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正在上演,从创新阐释让历史成“爆款”,到数字赋能科技护新生,再到全民参与共当“文物管家”,每个现场都写满了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热爱。

创新阐释 把历史讲成“爆款故事”

2025年4月,广安文物普查队在前锋区桂兴镇春木村王家湾发现了一口非同寻常的古井——双水井。这口井由王家世代使用,水流从未间断,普查队员在清理井沿时,拨开石壁上的苔藓,藏在其中的题刻赫然显现:“康熙三十九载庚辰年,高祖王公讳仁信先君自楚来川”。而一段168字的楷体阴刻,更是“湖广填四川”移民史的鲜活注脚。文物工作者蹲在井边拓印时,指尖抚过凹凸的字迹,仿佛触到了300年前凿石者掌心的温度。

“现在的游客来这儿,都要围着水井听讲解。”5月12日,春木村村干部在井旁的空地上招呼着,手机里存着游客前来打卡的视频:孩子们蹲在井边看题刻,有人举着题刻拓片对照族谱,有人对着“王氏移民路线图”直播。双水井已不是孤立的古井,而是“走读广安”文化线路的重要站点。

6月20日,在前锋区龙滩镇万松山垭口,游客张伟举着手机对准石壁上的“松峰月景”题刻拍照,阳光穿过树隙落在崖壁上,“悟林”二字落款的字迹在镜头里格外清晰,“这就像打开了古代的‘朋友圈’!”

文物专家蹲在石壁旁给研学团讲解:“这是清中期月亭庵僧人的题刻,当时僧人就在这儿品茶赏月。”孩子们趴在石壁旁的空地上临摹,墨香混合着山风飘向远处的庵堂遗址。

这样的“爆款故事”每天都在广安上演。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中学生穿着红军军装扮演“红色交通员”,在情景剧里传递“秘密情报”;在华蓥山,少先队员们头戴八角帽,化身“小战士”,在起义旧址中体验“冲锋陷阵”的热血;在市博物馆,小学生们扮演“文物守护人”,在互动游戏里辨认“历史碎片”的密码。

数字赋能 科技守护文化遗产

“镜头再靠近点,把碑刻的裂纹拍清楚。”在第四次文物普查现场,广安文物普查队队员王浩辉举着激光扫描仪,对新发现的清代节孝坊进行三维建模。仪器发出的红光扫过牌坊浮雕,平板电脑上实时生成立体模型,连花瓣纹路的磨损程度都精确到毫米。“之前靠手绘记录,一天最多测两处,现在用数字化设备,效率提高了三倍。”王浩辉调出数据库里的2923处文物数据,地图上闪烁的光点,仿佛星辰一般耀眼。

“你看这个石窟的‘数字孪生体’。”市博物馆的解说员张小清点开屏幕,鼠标滑动就能“走进”虚拟石窟,就连佛像背后的题记都能放大查看。这套系统已用于安丙家族墓地,施工队在电脑上模拟修缮方案,避免了对文物本体的反复触碰。最近刚启动的大良城遗址考古试掘,出土的宋元瓷片一清理完,就被扫描存入数据库,专家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云端参与研究。

全民参与 每个人都是“文物管家”

“张嬢嬢,这处老房子的瓦片掉了两块,记着报给村里。”7月8日,广安经开区的社区广场上,志愿者李大姐拿着“文物巡查手册”,给临街商户培训怎么识别古建筑构件。就在6月的一天,李大姐发现几个不明身份的陌生人在古墓葬旁徘徊一整天,形迹可疑,第一时间联系了广安市文物局,最终协助守护了文物安全。

这样的“文物管家”在广安有400余名。他们是菜市场里卖菜的大叔,能认出清代门楣的样式;他们是学校门口的保安,会提醒孩子别在古墙上乱涂;他们是广场舞队伍的领队,跳舞休息时会顺便查看旁边的文物保护标志牌(碑)。在今年的“5·18 国际博物馆日”有奖竞答中,退休教师王老师带着孙女答题赢得了文创书签,直到现在,小姑娘只要见了老房子就会拉着爷爷问:“是不是文物?”

全民守护的力量随处可见。市博物馆的“小小文物修复师”活动上,孩子们用石膏复刻破损瓷片,家长们在旁边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大良城遗址旁,村民自发组成巡逻队,每晚打着手电筒绕城墙巡查,手机里都存着考古队工作人员的电话,“发现可疑人员就立刻联系。”

在广安,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触摸、能参与、能传承的生活记忆。当科技的红光扫过古老的碑刻,当孩子的指尖落在复刻的题刻上,当每个普通人都成为“文物管家”,这座城市的历史,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走向未来。(广安日报记者 唐培林)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