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桑+豆”套种 助农“一地双收”

发布日期:2024-04-23 09:18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村民采收胡豆航拍图。

4月17日一大早,记者在武胜县猛山乡万民村蚕桑基地看到,机耕手曹雷正在操作小型旋耕机耕地,两行垄间,郁郁葱葱的桑树焕发出勃勃生机。

武胜县是蚕桑大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7年前,武胜县政府与本地龙头企业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蚕桑基地建设协议,用3年时间,建成3万亩现代蚕桑产业园,并按照50至100亩的规模,“返租倒包”给每位业主养蚕,机耕手曹雷就是其中的业主之一。

“外行”来栽桑养蚕,技术怎么办?武胜县与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深度合作,在猛山乡建立全省首个蚕桑专家大院,入驻桑树、蚕种等专家12人,为蚕桑产业“淘金者”提供技术支撑。

“养完最后一季蚕,桑树冬管修枝除杂后,桑园行间有很多空闲地。”曹雷说,蚕桑技术人员建议他采取“桑+”模式,套种榨菜、胡豆等,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收益。

首次在桑园套种,曹雷选择了胡豆。“一来胡豆种植不用太费心;二来胡豆是时令蔬菜,豆叶可当作饲料,也可以埋青作绿肥。”曹雷介绍,胡豆梗埋青有三种方式,最常见的莫过于第一种,即胡豆成熟,收获豆荚,其余部分埋青。

跟随曹雷的脚步,记者来到套种胡豆的桑园中,只见几名工人正在切割并收取胡豆植株的上半部分。“它们用来制作青储饲料,投喂牲畜。”曹雷说,这是第二种埋青。

再往前行走200米,记者看到在一片桑树行间,种植着长势较弱的胡豆。曹雷说:“由于土地缺乏肥力或本身栽种较迟,这些胡豆植株未能顺利结荚,它们将被直接用于埋青,自然发酵形成绿色肥料。这就是第三种埋青方式。”

胡豆的三种埋青方式着实让记者大开眼界。那为何会形成不同的埋青模式?“主要还是因为业主栽桑养蚕的实际情况不同。”武胜县猛山乡宣传委员张奎道出缘由,一些业主选择收豆荚,每亩产出400公斤左右,增加1000元左右产值;有的在家中饲养牲畜,用胡豆嫩尖制作的青储饲料直接用于饲喂;有的专心养蚕,通过出售蚕茧获得收入,在桑园中套作胡豆,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肥力。“这样一来,可以说粮用、肥用、饲用都兼顾到了。”

那么,“桑+豆”复合种植,究竟能为桑园带来哪些好处?记者随后采访了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潘武宁。“胡豆是一种结瘤固氮植物,其根系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可以通过与土壤中的一些细菌共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所需的氮素。在为桑树提供丰富的有机养分、帮助桑树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其发达的根系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桑园的可持续发展。”潘武宁介绍,从2022年开始,两年内全县“桑+豆”复合种植了3500多亩,主要集中在猛山、双星等乡镇,不仅有效提升了桑园综合效益,村民收入也节节攀升。(武胜融媒 夏俊林 广安日报记者 范露霜 文/图)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