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恒升镇代龙村青花椒种植基地一角。
村民采摘青花椒。
7月1日清晨6点,武胜县飞龙镇水磨滩村,该县祥荣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业主曾祥辉迎着晨曦走进花椒林,开始了一天的劳作。20年前,他的父亲还只是零散地种植着几棵花椒树,采摘了也仅供自家食用。如今,曾祥辉却把花椒做成了大产业。他家的花椒正以每斤60元的批发价格,欢快地“跳进”全国各地食客的麻辣锅底。
广安花椒的种植历史悠久,气候、土壤等都适宜发展花椒产业,特别是渠江沿岸有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的特点,是种植花椒的极佳区域。
近年来,我市按照“稳面积、推新品、强管护、延链条、促融合、创品牌”工作思路,持续精准发力,打通品种培育、产业基地提升、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全产业链各环节,促进全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奏响了乡村振兴“椒”响曲。
小花椒变“致富果”
6月26日,位于邻水县高滩镇余家坪村的江林藤椒种植场烘干机房中,10余名村民将采割回来的花椒枝条通过传送带送到烘箱入口;在烘箱的另一端,干花椒纷纷落入备好的篮筐里,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椒香。
“机器24小时不停,一天能烘6吨鲜花椒,相当于传统晾晒10天的工作量,既省人工又保质量。”种植场负责人谭江林说。
“90后”谭江林是本村人,之前在浙江温州务工。2015年,谭江林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建起江林藤椒种植场,引进抗病性强、出油率高的九叶青花椒种苗,采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了120余亩九叶青花椒产业。
经过多年的精细化管理,该种植场的花椒已进入盛果期。谭江林介绍,每株花椒树能采摘近40斤鲜果,按照每六七斤鲜果产1斤干品计算,一株花椒树能产5斤干花椒,每亩能产干花椒近400斤,实现收入上万元。
种植场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按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基地提供优质种苗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以及后期产品的指导保价回收,带动2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如今,当地花椒种植规模扩大到近400亩,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1万元,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年均增收1.5万元。
“九叶青花椒产业成了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小花椒成了‘致富果’。”该村党总支书记周绪成自豪地说,依托九叶青花椒产业,当地走出了一条“小花椒大产业”的强村富民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近年来,我市通过标准化建园、规模化种植、规范化采收、科技化管理,让花椒产业“全面开花”,建成广安青花椒产业基地5.27万亩,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四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1个。园区椒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万元。
科技赋能提质量
位于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前锋区虎城镇水口村,有一片青花椒树与众不同:枝条表皮粗大光滑,并且全身无刺。这片青花椒树枝上为何不长刺?
该园区负责人介绍,“无刺青花椒”是由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专家团队和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安和诚林业)联合攻关,历经多年研发培育出的特色品种,“‘无刺青花椒’除了大大降低生产、管护、采摘成本外,还有投产早、产量高、含油量大、麻味浓等特点,成为青花椒行业的新宠。平均单株产量46斤,比川内同纬度其他地区的青花椒树平均产量高出30%。”
不仅有“无刺青花椒”,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专家团队和广安和诚林业,还联合研发出品质上乘的“低海拔贡椒”和极具观赏性的“双色花椒”。
“‘无刺青花椒’‘低海拔贡椒’‘双色花椒’,都是虎城镇的‘良种芯片’。”前锋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虎城镇还建有青花椒种质资源圃200亩,以及青花椒种质资源库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并成为全国优质花椒种源基地。
青花椒“良种芯片”带来良好效益。该镇年培育无刺广安青花椒种苗75万株,良种“芯片”销售到贵州、福建等地,实现年产值1.5亿元。
“以科技赋能花椒产业发展,是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合力的成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政府当好“引路人”,推动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成立四川农业大学前锋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专家工作站,遴选专家团队,聚焦花椒间作高效丰产关键技术问题,定时定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花椒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花椒企业勇当“排头兵”,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椒农建立紧密利益联结。
广大村民则变身“主力军”,积极参与标准化种植,通过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
同时,我市还加强品牌建设,“广安青花椒”创建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了“禾成”“诚慧”“古道麻”等一批花椒产品品牌,四川和诚林业的花椒油、干花椒获深圳“圳品”认证。
从良种选育到高效栽培,“科技范”正在成为我市花椒产业的新标签。
“建圈强链”促发展
花椒,除了拿来做调味品,还能派上啥用场?
在广安和诚林业的展示厅里,陈列着青花椒啤酒、茶叶、洗护品等产品。
“这些产品有的正在进入市场,有的即将进入市场。”该公司发展部部长黄鸿轩说,“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前锋区与重庆市江津区建立了青花椒技术成果转移对接机制,推动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公司已成功研发出5类27种青花椒产品。”
着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我市不断完善花椒产业体系,推动花椒从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
“目前我市各花椒产业基地都建设了烘干设备和冷藏保鲜库,全部实现产地就近初加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成功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发展花椒油等精深加工,成功研发生产花椒麻味素、花椒籽仁油、日化、医药、保健等3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
此外,我市还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到产业增值收益。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在积极创建3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配套有主题公园、研学基地等,当地农民打造的30多家农家乐、乡村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万人次。
“游客来了可以体验青花椒采摘,还能品尝特色美食。”园区内的一家农家乐负责人张家玉说,去年实现营收20余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做好“青花椒”文章,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为核心载体,构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强化“建圈强链”思维,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除强化科技外,还要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发展。
从一粒椒,到一瓶油、一款饲料,广安青花椒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调味料,在“七十二变”中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椒农增收致富,把“小花椒”真正做成富民强市的大产业。(张天文 贺小芹 姜曦悦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