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森林四库” 开拓“绿”“富”共赢路

发布日期:2024-10-16 09:06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位于前锋区龙滩镇水源村的马尾松大径级用材林+林茶示范基地一角。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四川将聚焦森林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在全国率先开展“森林四库”建设,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

我市建设“森林四库”的阶段性成效如何?特色做法又有哪些?连日来,记者对我市相关部门、业主进行了探访。

修复生态 夯实绿色本底

10月14日,走进华蓥市华龙街道柏木山,站在山顶眺望,目之所及,满山的油樟树郁郁葱葱,风景如画。这里是华蓥市油樟现代林业园区,也是四川省第二大油樟产业基地。

“而十几年前,这里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还是一座座荒山。”市林业局科技与产业科科长贾红伟告诉记者,2010年,柏木山成功引种油樟树。油樟树四季常绿、抗旱能力强,能帮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是华蓥山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绿化的理想树种。

华蓥对山上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并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发展油樟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已建成集中连片油樟基地7万余亩,核心区面积超过6000亩,形成集樟叶采收、加工储运、产品展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园区年产值超5000万元,成为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色银行”。

这是我市实施山水工程的成效之一。在实施“广安山水工程”中,完成矿山复绿5536亩、人工造林20.6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79.8万亩,实施湿地保护修复4.2万亩,“矿山”“荒山”重塑成“青山”,历史水土流失治理率由57.85%提升到66.29%。

目前,全市现有林地面积310.79万亩,湿地面积23.69万亩,森林蓄积741.3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49%。“我市虽属于林业资源小市,但地处嘉陵江、渠江流域,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平行分布,是川渝两地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样孕育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贾红伟说。

十年树木,聚木成林。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现有林地空间,突出区域综合治理,在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区、重点生态屏障等区域,开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巩固提升森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

如今,山峦叠翠、清水绿岸、蓝天白云、人鸟共洽,一幅大美生态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挖掘潜力 提升森林“含金量”

金秋时节,邻水县梁板镇油橄榄基地,两三米高的油橄榄树漫山遍野,圆润饱满的橄榄果挂满枝头。几十名基地员工分散在山坡上,对油橄榄树进行剪枝管护。

“果子长势不错,本月中旬开始采摘。”油橄榄种植基地负责人程志勇说,经过精心管理,今年预计产量可达20余万斤,产值达100余万元。两年后橄榄树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产果将达到300万斤以上,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

油橄榄树是绿色生态树木,也是森林食物生产的主力军。2016年,梁板镇引进业主,在该镇曙光村、高龙村连片流转山地,建设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种植科拉蒂、鄂植8号、莱星、豆果等8个油橄榄优质品种。

橄榄油素有“液体黄金”之美誉,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宠。程志勇从尝试种植到规模经营,如今种植面积7000多亩,带动主产区群众2000余人增收致富,不仅让荒山披上绿装,也让山乡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以邻水县为核心,我市发展油橄榄产业,有序推进扩面增产,建立起“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模式,快速提升橄榄油及养生、保健、美容产品等精深加工能级,打造油橄榄文化、自然教育等林旅融合新业态。计划到2025年,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增加到1万亩以上。

发展油橄榄产业是我市打造“森林粮库”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市依托可利用林地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森林食品产业,着力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笋用竹林基地5.4万亩,油茶、油橄榄、林茶产业示范基地2万余亩。

发展绿色产业,推进“钱库”增收也是重要一环。我市加快壮大绿色生产力,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做强木材、竹、木本油料三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林草中药材、林下经济三大特色产业,延长林业产业链条,着力实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08万亩,培育年产值十亿元级竹纤维加工龙头企业1家,“两山”转换动能持续释放。

同时,面向川渝大市场打造森林旅游核心产品,培育华蓥高登山、邻水五华山、前锋区欢喜坪等一批特色森林康养基地,打造一批以观光旅游、生态体验、自然教育、康养避暑及文化品鉴为特色的林业生态旅游线路,做活“森林+”文章,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

扩面提质 推动资源转化利用

10月15日,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驱车来到前锋区龙滩镇水源村的马尾松大径级用材林+林茶示范基地,绿意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只见马尾松沿山成林,林下则种植着成片的茶树。

“该基地是前锋区国储林‘一山一江一区’布局的重点部位和‘森林粮库’的核心区域。”前锋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钧说,今年前锋区已实施马尾松抚育间伐4000亩、培育大径级木材4000亩、林下种植白茶4000亩、改造提升老茶园1000亩,积极探索“林下种茶、林中养殖、林上康旅”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林地综合利用效率。

为了发挥国家储备林最大效益,前锋区采取“国有公司+村集体+林农”经营模式和运营机制,国有公司负责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培育大径级木材;村集体林地入股,促进增收;林农参与建设管护等,实现多方合作共赢。预计2042年经营期末,木材蓄积量将达到33.6万立方米,实现立木价值3.36亿元。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抓手,是高质量建设“森林四库”的重要途径。2022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采取现有林抚育、改培等措施,大力培育大径级木材;做实做细“储备林+”文章,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助力国家储备林项目区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3.79万亩,10个示范基地已全部建成。

每一株高大挺拔的树木,每一片铺青叠翠的山林,每一张因绿而富的笑脸,都映射着我市在建设“森林四库”中迈出的坚实步伐。

根据《实施方案》,四川将着力建设“天府森林水库”,夯实生态安全根基;着力建设“天府森林钱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着力建设“天府森林碳库”,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蓄水于山”“摇钱于树”“藏粮于林”“固碳于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如何完成目标任务?目前,我市正安排专项资金编制《广安市“森林四库”建设发展规划》。接下来,将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以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森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森林总量和质量;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快提升森林防灾减灾能力,着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助力实现“水库”增容、“钱库”增收、“粮库”增产、“碳库”增效。(邻水融媒 李勇 广安日报记者 文思童 文/图)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