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学生、家长关心的大事。如何破解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难题?我市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并逐步“解码”和完善就业帮扶措施。
深挖就业潜力,广辟就业路径。我市以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商贸物流、餐饮服务、自谋职业等为基础,以政策、条件、本人自愿为原则,助力大学生走稳就业路。
据动态监测,2023年,全市广安籍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参加公招、参军、企业招聘或人才市场、就业市场、商贸市场、种植养殖场、快递物流、外卖应聘,以及自主创业、个体从业等多渠道就业6800余名。
调研就业岗位总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全市究竟能够吸纳多少大学生就业?
2023年,我市各级就业部门组织人力,配合乡镇、社区、机关、学校、工(农)业园区企业和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全市可就业岗位总量。依托“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了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办学校和医院等“公”字号单位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数量,为保障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性岗位;掌握市、县和广安经开区招聘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的岗位数,以及提供的公益性就业岗位情况;调研国营、民营企业管理岗位、生产岗位、营销岗位安置大学生可用编制数;了解创新创业市场自谋职业可供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摸清全市个体工商户可吸纳大学生就业量;协调广安公共招聘网、诚信人力资源服务等平台,收集、掌握全市其他就业渠道可安置大学生的就业数量等。
通过这些措施,2023年,全市多渠道挖潜,可提供就业岗位8.3万个,供大学生择业、择岗、择薪就业。
建好就业岗位“台账”
我市就业部门多管齐下、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面对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季”和历年大学生待业“存量”,全市各级就业部门拿出“硬招”提前谋划,消化存量、削减增量,创新路径促成大学生就业。
依托就业V3.0信息系统,建立市、县两级离校高校毕业生“台账”,做到心中有数。按照“一对一、点对点、全覆盖”要求,进楼入户、走村串户了解全市大学生待业原因、家庭状况,摸清待业高校毕业生的院校、学历层次、专业、特长、年龄、就业意愿、特殊需求等个人信息,构建起广安籍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数据库,做好人岗对接就业。
据调查,近三年,全市返回广安的本籍大学生平均每年约7000人。虽户籍回到广安,但部分大学生还滞留在读书所在地或其他城市。对人和户籍都回到广安的大学毕业生,相关就业部门还按照专业对口办法为其提供信息并推荐就业。
此外,我市还借助一系列融媒体传播渠道,集中亮出未就业大学生“求助途径”。同时,亮出招聘渠道“清单”,提供就业创业、人才引进、档案接收等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全程“导航”。
坚持综合施策到位
“近三年,前锋区就业部门为促进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采取‘援企稳岗’措施为我公司年均发放‘援企稳岗’补贴资金40多万元,先后安置大学毕业生40多人。”近日,广安吉中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人王云说。2023年,我市落实“四类”重点人群“3+1”结对帮扶措施,运用降低失业保险费、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促进企业用工。全市发放吸纳就业补贴43.6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资金1.8亿元。
创新线上线下招聘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内引外联”措施,走出去、请进来,邀请省内外250余家企业安置本地大学生就业。2023年1月29日,我市承办四川省“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邀请京东方、奥克斯空调、方特、吉利汽车、浙江天能新材料等省内外企业到广安招聘,现场提供就业岗位2.6万余个,7800余人签订了意向性就业协议,其中不少是大学生。2023年,全市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10场次,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措施35条。
稳定政策性岗位,盘活编制存量,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2023年,全市考录公务员、事业人员(包括教师、医护人员)986人,招募“三支一扶”人员33人。
发布《致高校毕业生一封信》,公开招聘途径、政策和服务内容,举办“点亮生涯”青春就业大讲堂,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高校毕业生。搭建求职招聘、职业指导、技能提升、创业帮扶平台,指导大学生选择职业和提升技能3000余人次。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等毕业生群体,建立“一人一档一策”帮扶机制。2023年,全市为残疾、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等困难大学生发放求职补贴460.05万元,帮扶率达100%;对在市场就业确有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
我市还紧扣重点产业和民生事业发展需求,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开发见习岗位促进就业。2023年,全市巩固、新建大学生见习就业基地360余个,吸纳大学生到基地就业。(雷胜堂 黄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