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邻水县城南镇花石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30多名村民头戴安全帽,手拿铁锹、钉耙,忙着进行支模、铺筑混凝土等作业。
据了解,该项目是邻水县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也是县级民生工程,总投资420万元,已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40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补齐花石村道路、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短板,为后续发展壮大牧草、吴茱萸、茶叶等产业打通“筋骨脉络”。
“年龄大、无技术,像我这样外出务工非常困难,本地找工作也受限。现在好了,我在村里这个新项目中干支模,不仅每天可以收入160元,还学会了一门手艺。”年过六旬的花石村村民毛永江一边工作,一边高兴地说。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上门入户、村民大会、党员大会、村民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发动本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来务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务工收入。同时,对年龄偏大、身体有残疾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花石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谭佳明介绍,眼下正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期,工地每天用工都在30人以上。务工的村民根据不同工种和考勤情况,每月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劳务报酬,并在镇政务公开栏和村务公开栏公示。
“预计整个项目吸纳周边群众务工112人,发放劳务报酬126万元,占中央资金的31.5%,人均增收1.13万元。”邻水县以工代赈开发服务中心干部刘超文表示。
为让群众稳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实现“鱼渔双授”,花石村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方式对参与项目建设的群众进行安全培训及施工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务工群众就业技能,激发其“求发展”的主动性。
“以前没修过路,经过培训后懂得识别混凝土标号了,知道什么是路面平整度、防滑纹。”村民范加富笑着说,有了一技之长,以后也好找工作了。
据了解,“以工代赈”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是指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通过以工代赈政策,把就业机会引入农村,村民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经济状况,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以工代赈的核心在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问题。我们始终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项目是载体、群众是根本’‘组织群众工作千万不能放手’三个关键,谋划管理以工代赈项目,切切实实将上级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一线。”邻水县以工代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严雪梅表示。
据悉,2021年以来,邻水县已争取到中省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4个、到位资金1218.34万元,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39个、总投资3711.59万元。
下一步,邻水县将瞄准务工困难群众多、动员组织能力强、项目带动效果好、示范引领作用大的村(社区)优先予以支持,谋划实施更多以工代赈项目,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杜南静 苏琴 邻水融媒 张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