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社区微工厂”上班。
3月22日早上7时,杜恒兰和往常一样,准时起床洗漱、吃早饭,再步行2分钟到工厂上班。
杜恒兰是华蓥市古桥街道古桥社区居民,她上班的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我今年59岁了,在外面不好找工作,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既能赚钱补贴家用,还可以照顾家庭。”
这得益于古桥街道打造的“社区微工厂”就业模式。
古桥街道位于华蓥城区南郊,距中心城区约2.5公里,这里车辆汇集,人流量大、需求旺。古桥街道办事处聚焦群众就业需求,充分利用社区闲置资源,组建了社区微创园,吸纳10余家微型企业入驻,涵盖汽车美容、汽车维修、光伏安装、餐饮、汽车线束加工等行业。同时,大力开展“社区微工厂”系列就业培训,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免费为有创业意愿的居民提供创业指导,引导和带动10余名辖区居民走上创业路。
居民周斐就是其中之一。5年前,他从外地辞职返乡创业,建立汽车线束加工厂。
“我一直有个‘创业梦’,当初了解到辖区村上有闲置的厂房,附近又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便毅然租下厂房,开启了创业之路。”周斐说。
在古桥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周斐很快招聘了10多名工人,并办好相关手续,创立了华蓥市光成电子厂。经朋友介绍,他从四川大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揽下一部分活,为长安汽车等车企加工汽车线束。周斐说:“我们不愁订单,每年要加工四五十万条线束,仅工资一年就要发放100多万元。”
当天,在华蓥市光成电子厂车间内,负责穿线、缠线的工人在设备边忙碌。
38岁的匡凤,正在整理线束,她是厂里较年轻的员工,因为技术好,每月能领到6000元左右的工资。谈到工作,她很高兴:“这个工作上手较快,时间也自由,还能照顾家庭,真的很不错!”
如今,该电子厂已经吸纳了50余名固定工人就业,遇上旺季赶订单,工人会增加至六七十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大多和匡凤类似,要照顾家庭。开在家门口的“微工厂”,让他们既补贴了家用,又不耽误照顾家庭。
“周总,你那里还缺人手吗?我们今天走村入户的时候了解到,回龙村有5名村民想找工作。”古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蔡芟给周斐打来电话。
“没问题,让他们今天下午就来面谈。”周斐说。
“半个月前,古桥街道开展了一场专场招聘会,当时我有事没赶上,没想到他们还专门给我做了招聘广告牌。”周斐说,他打算扩大生产规模,再租一个能容纳100名工人的厂房,解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社区微工厂”就业模式中,古桥街道以就业服务、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就业保障、创业扶持为主要内容,助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使乡村就业创业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截至目前,该街道适龄劳动力已就业5100余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华蓥融媒 范青燕 广安日报记者 周文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