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蓥市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残疾人托养体系建设,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牢牢兜住残疾人民生底线。
量身定制康复训练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4月9日,华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授课老师正在为智力残疾人进行音乐治疗,帮助他们提高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在康复训练室,肢体残疾人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使用引导性上肢协调训练器进行康复训练。
据了解,华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创办于2020年,通过“公建民营”方式,由华蓥市残联购买服务,第三方社会机构运营,采取日间训练、工疗、农疗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托养服务+康复训练”全链条专业集中托养服务模式。
“我们通过社区走访、残疾人自愿来访等方式筛选入托人员,并根据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入托评估。来到托养中心后,会为其建立个人档案,量身定制康复训练计划,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托养中心得到康复。”华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负责人杨玲说。
该托养中心主要为16岁至60岁病情稳定、适宜托养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开放托养床位60张;设置康复训练室、就业培训辅导室等功能室12个,配备康复、医疗护理、培训就业等专业设施设备50余件,为入托残疾人提供便利、舒心的托养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家庭、回归社会。
“经过康复训练,我现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不需要家属专门照顾,减轻了家庭负担。”托养对象唐登良,2022年11月,因脑出血导致肢体二级残疾,目前在托养中心免费享受专业的托养服务。
近三年,该托养中心共接收入托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60余人,生活照料服务、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重度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率均达100%。
不仅如此,华蓥市还对华蓥市老年休闲公寓二院和2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设计改造康复区、日间照料区等功能用房,并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康复师,满足残疾人日间照料、社区康复等基本功能需求。目前,该市全面建成残疾人之家2家。
精准服务助残就业
4月10日,记者走进华蓥市老年休闲公寓二院,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成了“生产车间”,一群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围坐在“工位”前,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加工组装铆钉零件。
“去年10月,我们经过技能培训后,现在都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每个月能挣600元左右。”今年54岁的刘文华尽管只用一只手工作,但他却很积极。2021年,刘文华因脑梗导致左侧肢体半瘫痪,被诊断为肢体三级残疾,当年便入住华蓥市老年休闲公寓二院,在此享受专业的照料服务。
养老院里为何还有生产车间?据了解,2024年,华蓥市残联针对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弱、就业困难的问题,积极创新残疾人就业方式,依托华蓥市老年休闲公寓二院建设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吸纳了14名16岁至60岁的残疾人就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特点,走访华蓥山经开区各企业,谈合作、拿订单,不仅能帮助残疾人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也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该院副院长彭聪说。
不仅如此,华蓥市残联还加大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4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华蓥山经开区的华蓥市瑞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简称“瑞祥公司”),库房主管秦继伟正在操作电脑整理当天的订单数据。2001年,秦继伟因意外受伤导致肢体四级残疾,但他在瑞祥公司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2016年,我通过网上招聘进入瑞祥公司工作,从普通库管做到了库房主管。”秦继伟说,“上班帮助他实现了价值,成就了更好的自我。”
据了解,瑞祥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塑料袋、覆膜袋,是一家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福利企业。2024年12月底,该公司获评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目前,公司共有工人130名,其中残疾工人38人,7名残疾工人已发展成为公司的管理和技术骨干。
“2024年,华蓥市全面落实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已安置残疾人就业130余人,并为120余名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该市还投入资金20.5万元,支持补贴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和一次性创业,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让其在工作岗位上绽放光芒。”华蓥市残联理事长张金明表示。(华蓥融媒 尹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