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天圣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圣药业”)里,穿着洁净服、蹬着统一工鞋的听障双胞胎,正指尖翻飞地在生产线上分拣物料——没有言语交流,却凭着默契把工序做得又快又准,胸前的工牌映着他们眼里的光。这是许多残障人士在这里的日常:不再因身体障碍被“拒之门外”,反而能靠双手赢得认可,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天圣药业主要从事药用空心胶囊和纸箱生产,以“安置残疾人就业”为特色,通过“包容性就业”模式,为残疾人搭建起自立自强的舞台。
“很多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很难找到工作,我们愿意给他们就业自立的机会。”天圣药业总经理田继学说,企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便将残疾人就业纳入企业战略。2007年取得福利企业资质后,以“政策+爱心”双轮驱动,持续扩大残疾人招聘规模。
目前,天圣药业通过招聘会等渠道,已累计吸纳数十名残疾人员工。其中,在职残疾员工22人,涵盖聋哑人、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不同类型,占员工总数的32%,远超国家福利企业25%的标准,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
如何管理这样一支“特殊”团队,天圣药业给出的答案是“以残助残”。
2006年入职的冯仁武,智力障碍程度较轻,如今成为企业残疾人团队的“协调员”,从安排搬运物品到分配清洁任务,他用实际行动发挥着个人在团队中应有的作用。“只要他们能独立自主来上班,就有机会被接纳。”这样的环境,让大家感受到了对自身能力的信任。
为残疾人员工量身定制的工作模式也很贴心:根据残疾类型,灵活分配清洁、搬运、简单装配等岗位,避免高强度或高风险作业;部分残疾人员工仅上白班,确保作息规律。车间、宿舍、食堂全流程无障碍改造等细节,温暖人心。
尽管国家已取消福利企业证审批,但这里仍坚持“超标”聘用残疾人员工。“政策要求25%,我们做到更高。”田继学说,“企业看重社会责任的履行,90%的员工干到退休才离开。”
天圣药业不仅给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更在待遇保障、生活关怀上下足功夫。企业严格落实“五险一金”政策,根据岗位性质设定薪资标准,最低工资不低于2200元,部分技术岗位月薪可达4000元甚至更高。此外,还提供免费工作餐、宿舍及水电补贴,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在其他有些地方,可能会被嫌弃‘反应慢’,但在这里,我们是真正的家人。”一位残疾员工说出了大家的感受,“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得更有尊严。”
“国家有支持,企业也有爱心。”在天圣药业,残疾人就业不是“慈善施舍”,而是平等尊重与个人价值的双向奔赴。当政策红利与企业爱心相遇,当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伴,天圣药业用行动证明: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从来都可以兼得。
如今,天圣药业的“包容性就业”模式已形成良性循环:稳定的工作岗位让残疾人重拾自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正在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邻水融媒 钱进 钟涛 广安日报记者 余昌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