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全市首个“近零碳建筑”——爱众·低碳生活荟项目二期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忙着进行外窗安装、内墙抹灰等装修工作,一派火热景象。
“项目目前处于装饰装修和总平的施工阶段,室外幕墙完成了90%,室外景观铺装完成了80%,室内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正同步施工。”该项目执行经理余晓林介绍说。
据悉,爱众·低碳生活荟项目总建筑面积99559平方米,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是集加油、加气、加氢、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现已投入运营;二期为商业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三期规划建设综合楼。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广安实现“双碳”目标,打造绿色生活新地标。
作为低碳节能建筑体,如何实现碳排放量保持在“近零”的较低水平?
余晓林说,该项目在低碳概念上主要体现在“主动产能”和“被动节能”两个方面。其中,“主动产能”主要是运用光伏发电,年发电量约370万度;同时,采用了一些节水措施,每年节水量约7万吨。“被动节能”方面主要运用了室外节能玻璃、屋面等实现节能。
此外,项目建筑体注重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包括能源、土地、材料、水等。使用资源时注重减少建筑物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同时在选用资源时考虑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以保证所选用资源在整个生命周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通过屋顶采用光伏板、建筑体外部覆盖发电玻璃、墙体采用绝热保温材料、雨污水收集循环利用等措施,达到低碳节能的效果。”余晓林说。
在推动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招商工作也在马不停蹄地推进。该项目运营成熟后预计实现税收近650万元,新增就业超200人。该项目招商运营经理刘德胜说,“目前,智慧农贸市场招商工作已完成,其他业态如新能源汽车、科教研学中心、餐饮及其他生活配套业态正在持续招商中。”
什么是“近零碳建筑”?
“近零碳建筑”指建筑物通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运行过程中全电化,不使用燃气,建筑排放的碳量处于较低水平。
“近零碳建筑”不仅利用各种手段减少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还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终达到“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理想状态。(广安区融媒 杨煜恒 特约通讯员 张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