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是国家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身体健康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自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从4种扩大到14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6种扩大到15种。我市以县为单位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连续20多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多年无白喉、流脑病例报告,其他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针对“该不该接种疫苗”“到哪里接种疫苗”“如何选择疫苗”“接种疫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问题,4月25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兼)何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唐爱军,做客广安市人民政府“在线访谈”直播间,围绕“接种疫苗,保障健康”这一主题,与广大市民进行在线交流。
接种疫苗是健康的第一道“防护墙”
“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免疫水平。”唐爱军表示,科学研究表明,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抗体。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病愈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若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保护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伤害。
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接种给人,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成功率并非是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大于80%。同时,接种疫苗的意义并不是保证人100%不发病,而是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此外,接种疫苗并非儿童专利,人的一生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疫苗,对于人的不同年龄段的健康维护,疫苗都可以发挥作用。
接种疫苗安全又有效
针对疫苗安全问题,何斌表示,2019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围绕疫苗研制、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明确规定,确保接种疫苗的安全。
一个新的疫苗的开发需要先后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等临床前的研究,Ⅰ/Ⅱ/Ⅲ期的临床研究以及疫苗上市之后还要进行大人群的Ⅳ期临床研究,来对疫苗在更大规模人群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价。“我国疫苗上市获得批准后,实际上有一套完整的监管流程来保证疫苗的质量。”何斌说。
“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疾病产生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唐爱军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
何斌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对疫苗接种后出现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不良反应均需要报告和监测,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要进行报告,必要时进行调查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明确了实施接种过程中或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同时,国家也鼓励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
针对如何选择疫苗,何斌表示,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即第一类疫苗)全部免费,接种时不收取任何接种费用,可预防乙肝、甲肝、麻疹、风疹、乙脑、流脑等15种疾病。而非免疫规划疫苗(即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是按照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接种,是对免规疫苗的有效补充,可预防常见疾病,如水痘疫苗、肠道病毒71型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根据疫苗生产的技术路线来分类,疫苗又分成“活疫苗、死疫苗”。活疫苗,指的是减毒活疫苗,是指将细菌、病毒的毒力降至不能使人致病,但又保留其活性状态,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繁殖或复制,类似一次轻型的自然感染过程,一般不会导致人发病。常见的有卡介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等。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将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物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其失去毒力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在人体内不生长繁殖。常见的有脊灰灭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等。
在唐爱军看来,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选择合格的接种机构。要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其次,准确掌握孩子身体现状。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最后,如实提供信息配合接种。
在接种完疫苗后,家长需要带孩子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异常反应(比如皮疹、呼吸困难、休克等过敏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出现急性过敏反应、休克等突发状况时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其次,接种疫苗后应注意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不要揉搓,防止局部感染。另外,在孩子的饮食上要避免喂食从未吃过或易致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贝壳类海鲜等,以防出现过敏反应,难以区分是疫苗或食物引起,影响医生的判断。最后,有些人在接种完疫苗后会出现轻微发热、局部红肿、食欲不振等现象,这些是接种疫苗后的常见反应,一般2—3天内会自行消失。
多措并举做好接种单位规范化管理
我市预防接种单位是如何设置的?何斌表示,目前我市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1家预防接种单位的要求进行常规预防接种门诊规划,主要设置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负责辖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候诊、健康询问、预检、登记、知情告知、接种、留观。
另设有产科的综合医疗机构设置了产科预防接种门诊,负责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的接种。同时,还在每个县至少设置1个24小时提供狂犬病疫苗接种服务的门诊。目前,我市共设置有139个预防接种门诊,相关机构信息已在“健康广安”“广安疾控”等微信公众号公示,市民也可以通过“四川预防接种”微信公众号查找接种门诊信息。
针对接种单位的规范化管理,我市建立落实了“三查七对一验证”的接种程序和预防接种门诊的日常检查、疫苗定期检查、过期疫苗清退及问责倒查等制度。同时,按照《四川省预防接种门诊分级评审方案(2023版)》标准,全市139个预防接种门诊均通过了分级评审。截至2023年底,我市共建有5A级预防接种门诊12个,4A级预防接种门诊13个,建成53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全市从事预防接种服务专、兼职人员共计950余人,由属地卫生健康局每年对所有从事预防接种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的预防接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执证上岗。
何斌表示,接下来,我市免疫规划的重点工作是在持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群开展第二剂次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工作,对出生日期在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之间,未完成2剂次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接种且无禁忌的儿童,需在今年6月30日以前补足两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以加强对脊灰病毒的免疫保护效果。(广安日报记者 卢泠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