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爱好者在广安城北滨江路框廊平台北门段表演太极拳。
市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跟着老师了解世界。
武胜县人才公寓共享空间为青年人才拓展生活方式。
老人们在柑子园社区“老龄食堂”就餐。
一座城市的温度,居住其中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刘永洁,在广安生活了七年,从最初的“不适应”“不喜欢”,到现在的“不愿走”“离不开”。七年时间,这座城市,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何佳林,看到家乡的变化,辞掉重庆大公司程序员的工作,选择回到广安,在社区当一名劳保协管员,并发挥自身优势,制作“社区工匠服务平台”展板等,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无论是留在广安,还是回到广安,他们都被这座城市特有的温度和魅力所吸引。
这种温度从何而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积累起来的,从一个个民生项目中展现出来的,从一次次深情关怀中感受到的。
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系统推进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关爱型“三型”城市建设,打造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供给示范样板,更多惠民政策得以出台,更多民生项目得以实施,让“广安温度”温暖城市每个角落。
这种温度,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也更加触手可及。
精心守护“夕阳美好”
65岁的刘永洁,是黑龙江鹤岗人,现在家住广安区中桥街道白塔社区凌云·城市阳光小区。
10月14日上午,刘永洁正在广安市老年大学上音乐课。2006年,因女儿到广安工作的原因,她与广安开始结缘。
“那几年,虽然来过几次广安,但每次都待不久。”女儿劝她多玩几天,但都被她拒绝了,“主要原因还是不太适应。”
2017年,刘永洁的外孙出生,由于没人照看,她只能“硬着头皮”来到广安。
“每天买菜、做饭、带小孩,生活很单调,又听不懂四川话,不能很好地与广安人交流,更没有朋友。”刘永洁回忆,刚来广安的前两个月,她每天都想着回鹤岗,还为此和女儿吵过几次。
后来,刘永洁报名参加了广安市老年大学,学音乐、打太极,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在那里,我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又加入了门球队,认识的人就更多了。”刘永洁称,除了广安本地人,她还认识了很多在广安的东北老乡,“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五六十名老年人。”
适应广安生活的刘永洁,早已在广安买了房,只是偶尔和家人回鹤岗过年或避暑。
“留在广安,一方面是朋友多了,另一方面是广安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刘永洁说,刚来广安时,可玩的地方少,现在不但公园多,而且还有专门的老年体育公园,“离家近,只过一座桥,几步路就能到广安市老年体育公园,打门球、练太极,很方便。”
“2025年前,将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1所老年大学、1个老年体育公园。”广安市老年大学校长吴春雷接过刘永洁的话,我市正加快建设适合老年人的学习健身场所,打造老年群体精神家园。
在方坪大道旁,我市首家集“康养医护学”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广安市养老服务中心正在装修。该中心由综合楼、养老公寓等部分组成,共设养老床位400余张,预计11月底竣工,计划在2025年春节前开业。
“届时,广安市老年大学将搬迁至此。”吴春雷说,以后,老年人的健身学习环境将会更优。
推进老年关爱型城市建设,打造“颐养天年·温暖家园”养老服务品牌,今年我市还将加快推动8个在建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1个;培育和引进优质社区养老服务企业13家……
目前,我市已建成养老机构151个、床位1.67万张;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5个、养老服务驿站35个;建成“示范性老年助餐网络”4个,开办老龄食堂20个;建成家庭智能看护系统4323套、家庭护理型床位5597张。
用心成就“黎明朝阳”
27岁的何佳林,家住广安区浓洄街道柑子园社区,2020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
大学毕业后,何佳林在重庆一家公司当程序员,一个月的工资6000多元。去年,他回到广安,在柑子园社区当一名劳保协管员,一个月的工资仅有1800元。
一名大学生,辞掉工作,甘愿待在社区,让很多人不理解。
“现在,广安正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对青年人才越来越重视,我在家乡一定有用武之地。”性格开朗的何佳林直言,社区也是大舞台,虽然工作很不起眼,但也能一展身手。
前段时间,何佳林把社区的家电维修工、水电工、开锁匠等人员信息收集起来,制成“社区工匠服务平台”展板,摆放在社区门口,一进门就能看见,方便有需求的居民。
“最近几天,相关部门正在推广‘广安安心就业’小程序,我正在制作一个简单的流程图,让群众一目了然,方便群众使用。”何佳林说,在社区工作一年多来,也萌生了考广安公务员的想法,“正在认真准备,希望以后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为更多群众服务。”
今年,我市深入实施“小平故里英才计划”,举办“以才兴产、产才融合”人才月系列活动,兑现发放住房安置补助、生活补贴1500余万元,上半年已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653名。
为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安市人才公寓首期示范项目将建人才公寓300套,目前已完成清水房交付,即将装饰装修。届时,来我市的人才将会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本土人才培养也正在加快,我市深化“小平故里培优计划”,推广“校企共建”多元育才模式,到2025年将新培养高技能人才500名。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青年群体就业则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9月,市就业局开通试运行的“广安安心就业”小程序,是帮助青年群体就业的一个好平台。
打开小程序,上面设有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政务服务、培训服务、就业指导等板块,并在首页智能推介相关公司的招聘条件、工作岗位、薪酬等内容。
“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查看就业信息,这也更符合年轻人的求职习惯。”市就业局副局长邓海军透露,“广安安心就业”小程序将于11月正式运行。届时,经过严格审核后,商家和企业可随时上传招聘信息,并与重庆人社部门资源共享,方便广渝两地群众就业。
目前,我市已兑付困难学生求职补贴218.55万元;成功联系7047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5102人;7至8月共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110场,促进达成就业意向3300余人;开展求职能力实训营、就业大讲堂等活动48场,服务6200余人次。
倾心呵护“祖国花朵”
10月21日下午5时许,广安区希望小学后门旁的儿童友好城市驿站内,40余名学生正在做作业、看书、画画等。里面配有中央空调、微波炉、饮水机、雨伞、桌椅等,门口设有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这座今年1月建成投用的驿站,解决了很多家庭的现实问题。
李浩洋和妹妹李佳颖是这里的常客,他俩都在希望小学读书,父亲在公安部门工作,母亲在乡镇上班。下午,学校5点多放学,家长6点才下班,准时接娃回家成为他们家的一大难题。
“多亏建了驿站,‘接娃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李浩洋的母亲尹福梅说,以前来不及接时,只能把他们留在学校或校门外,“现在有了驿站,放学后,娃娃可以待在那里,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每天早上7点至晚上11点对外开放,放学时这里的学生非常多。”驿站工作人员顾秋素称,中午有家长陪学生吃饭的,晚上有家长陪孩子做作业的,“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非常温馨。”
儿童友好,不局限于驿站。在我市,这个元素广泛分布在家庭、社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地,已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标签。
为让“儿童友好”这个标签更加亮眼,我市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儿童友好。
去年,广安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未来,我市将深入实施抚养教育培优工程:到2025年,建成100所儿童友好学校;建成儿童友好医院8个;建设306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1000个儿童友好家庭……“儿童友好”这个标签将会更亮眼。[广安日报记者 黄辉 图片由县(市、区)融媒 夏俊林 沈尔布 广安日报记者 范聪 陈玲 龙俊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