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邻水县幅员面积约1907平方公里,是四川省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县,属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曲艺之乡、四川省川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独特的“三山两槽”地形地貌,孕育了山、水、林、湖、溶洞、温泉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共普查古籍、非遗等五大类文化资源1194个、旅游资源1629个,全县拥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16处、县级文保单位27处;县级以上非遗共有45项,遍及传统戏剧、技艺、曲艺、民俗、美术、文学、音乐、体育等8个门类;五级旅游资源11个、四级旅游资源47个,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据统计,全县各类文化产业活动法人单位有10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家。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示,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建设,文旅产业稳步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较好态势。
(一)科学规划,全力构建保障体系。一是高位统筹。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邻水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出台重点工作任务,建立各项工作监测、评估、督导、考核制度。二是政策保障。制定出台《邻水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持续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壮大。三是规划引领。依托全县资源普查成果,科学编制《邻水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邻水县旅游专项规划》《邻水县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区域协调的全域旅游新风貌,初步形成了三带六区的文旅发展格局,全面落实让水湖湿地公园、泥汉坪、棕阁山生态度假区、小隐村民宿集群等项目专项规划,促进全县文旅发展形成“1+N”规划引领格局,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优化服务。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编制政务资源目录32条、“一件事”配置7项,办理行政许可18项。指导天意谷景区成功申报省级文旅企业补助20万元,向12家文旅企业发放补助资金33.7万元。
(二)夯实基础,切实提升发展动能。一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成功申报让水湖、泥汉坪、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保障设施等专项债券项目3个,共8.5亿元,持续提升基础保障能力;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努力形成全域配套的旅游服务网络。建成华蓥山东大门,开工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明月山西麓旅游环线建成通车,提档升级省道406,加快建设华蓥山东麓旅游产业大道。新(改)建旅游厕所5座,新建生态停车场3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个、乡村旅游咨询点5个,A级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包装南部温泉城、华蓥山居·小隐村民宿集群、让水湖旅游度假区、太阳坪康养旅游度假区等文旅项目10个,同步纳入全县文旅招商重点项目库;邻水县华蓥山寺庙群、邻水县御临河小三峡、邻水县天意谷3个资源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推荐名录,提升资源品牌知名度。成功招引棕阁山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太阳坪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分别与广东华美时尚集团、广安交旅集团签订协议,项目投资共38亿元。三是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持续推进天意谷、五华山等A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加快推进让水湖湿地公园、棕阁山生态度假区、泥汉坪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小隐村民宿集群等项目建设。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1个、绿色饭店1个、四星级旅游饭店1个、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镇2个、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旅行社及其分社9家,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综合体系。四是市场活力不断激发。新发展文旅企业30家,培育“个转企”5家、规上企业3家。围绕3A级旅游景区黄桷树公园、邻州广场、邻水博物馆、现代生活馆、富全美食天街等商旅文消费集聚区,探索“节会经济”新模式,举办“嗨啤盛夏夜·唱响新邻水”、音乐啤酒节等活动4次,高水平建设夜间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激活夜间消费活力,带动消费3.5亿元。
(三)用心谋划,积极推动产业服务。一是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较好发挥了文化聚集和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总馆1个、二级图书馆总馆1个、县级综合性博物馆1个,文化馆分馆27个、图书馆分馆26个、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4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4个,村史馆3个,非遗基地3个,正在建设博物馆(历史馆)陈列布展工程。三是举办丰富群文活动。持续擦亮“书润邻水”“舞韵邻水”“聆听邻水”“放歌邻水”四大“邻”字号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走进邻山邻水·畅游巴山蜀水”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文旅宣传周、明月山乡村音乐诗会、五华山大丽花旅游文化节等丰富宣传活动。三是注重非遗文化传承。邻水川剧、邻水麦酱、邻水阴米酥制作技艺等3项纳入省级非遗名录。2个非遗基地入选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名单。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动川剧传习基地、川剧传习班作用发挥,今年以来共培训师生1万余人次。
(四)产业融合,聚力优化产品供给。一是品牌打造成果丰硕。挖掘李准、许建业等名人故事,创排大型川剧《南海李准》《信仰》等剧目,创排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川剧《信仰》、大型川剧《南海李准》、折子戏《八件衣》、谐剧《帮到底》等作品深受群众好评。成立邻水县曲艺家协会,组建曲艺创作、培训队伍各1支,表演队伍2支。邻水县被授予“四川省曲艺之乡”、四川省川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太和镇成功申报为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镇,城北镇金垭村成功申报为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禧满鸿福酒店成功创建四星级旅游饭店。二是文化成果有效转化。充分利用邻水优质资源设计制作邻州八景徽章、装饰盘、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形成“邻水游礼”系列文创。开发手掌木偶、邻水竹琴、邻水川剧、川东烙画、阴米酥、黄荆麦酱、九龙手工空心挂面、御临龙须茶、邻水白茶、邻水脐橙等非遗产品和特色商品,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业态融合初见成效。建成大屋基民俗文化村、农耕博物馆、村史馆、知青陈列馆等多个景点。提档升级观音桥镇千丘塝革命烈士纪念园、太和镇中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园暨国殇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加强游雪程故居、夏绍虞故居等红色教育点修缮和保护利用,加快共建渝邻红色文化圈。丰富山水云间田园综合体、高滩桂花田园综合体、让水湖湿地公园、白茶基地、插檐洞农垦文旅项目农体旅融合业态,打造一批以棕阁山生态度假区为代表的集采摘体验、休闲娱乐、康养度假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度假园,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业态持续发展。
(五)合作交流,着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搭建发展平台。搭建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平台,组建明月山文化旅游联盟,签订《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文化旅游联盟合作协议》以及馆际、执法等分领域合作协议。共同完成《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发展规划》,将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协同发展区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二是做靓文旅名片。举办“走进邻山邻水·畅游巴山蜀水”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文旅宣传周、“巴蜀风韵·橙意邻水”文化旅游宣传周、大丽花旅游文化节。常态化推动主题营销宣传,持续开展引客入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推出精品旅游线路3条,利用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着力加强旅游宣传推广。联合发布5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20项文旅惠民政策,23家A级旅游景区实施门票减免或者打折优惠,26家甲级旅游民宿、星级酒店、商务酒店推出优惠政策。三是强化交流互动。与重庆垫江、长寿联合举办国画作品展、美术书法作品网络展、“情系明月山”美术书法展等活动,川剧《满江红》《请医》参加渝邻双城经济圈文化交流暨《巴渝民俗(非遗)展演》戏台开戏演出活动,完成《南海李准》出川巡演,共同推动川渝两地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近年来积极参加垫江牡丹文化节、明月山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川渝两省市文旅宣传推介活动20余场,共同打造明月山区域群众文艺盛宴,提升邻水知名度。联合垫江、长寿开展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24人次,检查市场主体28家次,发现一般隐患问题16个,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市场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