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不仅是自然的生机,还可以是焕活的资产。
近年来,邻水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不断推深做实林长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做好“林下”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双赢。
创新发展模式 打造特色亮点
6月30日,记者走进丰禾镇五华山村的国家储备林,山林之间,绿意延绵,马尾松、杉木、香樟等树种摇曳生姿,抬头望去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可见“生态绿”。这里,一场林业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为了让储备林发挥最大效益,我们结合林地实际,创新发展方式,引进业主,在林下种植刺黑竹。”该县林业局科技与产业股股长覃华说,刺黑竹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竹种,非常适合在林下种植,并且其根系发达,能够固土保水、改善土壤环境。
据了解,五华山村国家储备林是以建设高水平“天府森林粮库”为目标,采取“森林抚育+补植补造、森林改培+更替树种、大径级材+林下笋用竹”的建设模式,培育桢楠、马尾松、香樟、杉木等优良树种,同时在林下种植刺黑竹等经济作物,形成了“林菜共生”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通过林菜间的互补作用,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覃华介绍,目前,该县已建成现有林抚育提质3500亩,林下栽植刺黑竹2000亩,初步构建了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框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邻水县抢抓项目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吸引优质林业经济发展企业入驻,进行林禽、林药、林果、林竹等产业发展,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盘活林地空间,提高国储林项目发展经济效益,以“国储林+林下经济”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该县林业局局长刘红锋表示,接下来,该局将持续抓实抓细林长制工作,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科学合理利用林下空间,让“林下经济”新模式成为邻水县发展“林”经济的新源泉,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依托森林优势 发展康养旅游
随着现代都市人对休闲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林下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在绿意盎然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一座集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与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度假区正吸引着四方游客。
“我们从重庆过来,约上三五好友住在山间民宿,开启一场乡村旅行……”6月30日,在位于黎家镇金竹坪村的棕阁山生态度假区,刘先生正和朋友们在森林小木屋里享受下午茶,体验着他向往已久的慢生活。
“我们依托棕阁山,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利用森林木屋与山间自然美景相融合的优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民宿,受到游客喜爱。”棕阁山生态度假区总经理兰加明告诉记者,随着炎热夏季到来,陆续有游客提前预订七八月的木屋避暑房。
棕阁山生态度假区地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紧邻重庆主城区,于2022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个集种植养殖、精品花卉、生态餐饮、生态旅居、生态康养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目前,已建成高品质四季水果采摘基地1800亩、旅游健康步道4公里,以及森林木屋、非遗乡村游乐体验项目等。
“度假区不破坏森林原有肌理,依托棕阁山的森林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的康养旅游体验。”兰加明说,每年度假区要接待游客6万余人,仅住宿收益就达200多万元,带动当地上千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邻水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及特色资源文化,做好“绿水青山”文章,大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努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出棕阁山生态度假区、五华山旅游区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康养旅游点位,为游客提供了身心放松的好去处。
如今,集观光休闲、康养旅游等于一体的森林旅游已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成效不断显现,正逐步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邻水融媒 李勇 广安日报记者 文思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