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广安版洪崖洞”的武胜县沿口古镇,正通过创新性的“活态保护”模式,让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蓬勃生机。7月21日,记者在沿口古镇探访发现,当地将文保建筑保护利用与市井生活、非遗传承深度融合,打造出集历史人文、生态观光与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批游客。
串联市井生活
构建“可体验、可消费”的活态空间
青砖黛瓦下,宣纸铺展,墨香浮动。走进沿口古镇的嘉陵江艺术创作基地,2000余平方米的驻留空间一应俱全,包括创作室、评画室等多功能区域,仿古风格与现代功能深度融合,为创作者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古镇的沧桑感与现代艺术的反差碰撞,深受年轻创作者喜爱。”四川开明画院院长杨晓亮说。
“自4月27日开业以来,基地已接待多批写生团队,研学人员达上万人次。”嘉陵江艺术创作基地现场负责人姚晓梅说。由艺术家团队衍生开发的文创产品,也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特色“伴手礼”。
古建筑焕发新生的精髓之一,在于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沿口古镇打破“封闭式保护”模式,将文保建筑与市井生活串联,街道上的老茶馆、火锅店与文保建筑构成“可体验、可消费”的活态空间。“以前船工在炉灶上放大锅,煮各类食材,码头火锅便应运而生。”沿口十里坎火锅负责人唐严川告诉记者,火锅文化与码头文化密不可分,在古建筑里还原码头火锅的质朴豪爽,食客既能品尝美味,还能感受文化底蕴。
当陵泉酒厂的酒糟香飘满街,当磨豆花的推磨声唤醒清晨,这些都成为古镇生动的“历史切片”。“我们正加快文保建筑提档升级,精心打造多种旅游业态,走出一条融合历史人文、生态观光与体验消费的特色发展之路。”武胜县文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天燕表示。
用活非遗资源
“触摸”传统艺术的文化记忆
从水码头拾级而上,便来到关庙,门口陈列的牛皮鼓,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作为沿口古镇的标志性清代建筑,关庙见证了武胜县的沧桑历史,庙内陈列的高脚狮子、板凳龙等非遗道具和川渝特色产品,让人们流连忘返。
“武胜县关庙是码头商帮调解纠纷之地,久而久之,民众便聚在这里交流乡风民情,这里也逐渐成为武胜县的文化地标。”沿口古镇讲解员邹芳介绍说。
走进关庙的剪纸体验馆,省级非遗“武胜剪纸”琳琅满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志君剪刀翻飞,沿口古镇的轮廓在红纸上逐渐清晰。
“剪纸的时候,尽量多用弯弯的曲线。”武胜县龙女湖小学一年级学生余梓熙在谭志君的指导下,用巧手剪出花朵图案。
“我们持续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关庙作为文保单位,是社区与景区的交会点,在这里,武胜剪纸艺术能与关庙承载的袍哥文化完美融合。”谭志君说。
关庙内设有非遗展示厅、武胜剪纸体验厅和鼓厅,常态化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并通过讲座、民俗展演等方式,让静态的非遗“活”起来。
剪纸只是沉浸式非遗体验的一个缩影。武胜县还将非遗体验深度融入古镇的民俗游和夜间游,并积极探索产业化路径。景区店铺负责人陈松深有感触:“亲身体验扎染、烧蓝等工艺,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温度和魅力。”
目前,武胜正加快引入文创企业,推进剪纸研究交流和剪纸文创产品开发,完成1.5公里滨江中路改造提质,将该区域打造成剪纸文化赏景首选地,推动武胜剪纸艺术从文化传承走向产业发展。
如今,沿口古镇正以其独特的“活态保护”理念和非遗活化实践,在巴渝文化与现代旅游的交融中,激荡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罗海韵 武胜融媒 任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