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智能化 治疗更精准

发布日期:2025-06-28 07:14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今年4月,四川省启动智能化康复中心建设项目,至今年10月将建成50个智能化康复中心。其中,2个智能化康复中心分别由我市广安区广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安区花桥中心卫生院实施建设。

建设智能化康复中心,旨在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持续提升基层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我市这两家正在建设的“智能康复中心”有何特点?又将如何打造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管家”?

康复服务实现从传统到智能升级换代

6月20日上午10时,位于广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科内一派繁忙。约200平方米的空间内,医生正忙着为患者进行针灸、推拿、运动康复训练等。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有近40人,且以中老年人为主。

“我们科室作为省级特色科室,日均服务近100名患者,主要处理中风后遗症、颈腰椎疼痛、面瘫等常见问题。”该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康复科主任龙建军介绍。

而正在建设中的“智能化康复中心”,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升级。

规模升级。省级、市级、县(区)级财政共补贴500万元资金,用于康复中心改扩建、配置基本康复设施、智能化康复设备等。新建中心共三层楼,面积达2000平方米,通过走廊与门诊楼相连,设置50余张床位,配备15名医护人员,运动大厅和治疗室空间更为宽敞。

设备升级。智能化康复中心将引入近40种先进智能设备,包括上肢、下肢康复机器人、天轨式训练移位系统、电脑恒温蜡疗仪、电动站立轮椅、骨质疏松治疗仪、手功能康复智能机器人等。

系统升级。“智能化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该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何孝勇说,“我们还将安装智能化康复评估系统,对患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生成个性化治疗方案,让康复更科学、精准、高效。”

目前,该智能化康复中心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预计10月建成。建成后,将成为广安主城区首家公立智能化康复中心,辐射周边10余个乡镇(街道)。

区域性“健康管家”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智能化康复中心相比之前的康复中心,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服务模式的革新。

偏瘫患者在天轨系统保护下独立行走,借助下肢康复机器人模拟真实地形进行步态训练;失语症患者在隔音良好的言语训练室专注练习;病房里,病人使用电动站立轮椅安全地进行站立训练……未来,在广福和花桥的智能化康复中心,这些高科技手段将大大提升康复效率和体验。

与此同时,建成后的智能化康复中心,将依托医联体、医共体,融合5G远程诊疗、AI辅助康复等技术,打造“医疗资源下沉+智慧化服务”模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预约就诊、健康咨询、在线签约、健康评估、慢病随访等便捷服务,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康复治疗。

智能化康复中心将如何当好群众身边的“健康管家”?

以花桥中心卫生院为例,花桥镇地处三市四县的交会处,东邻达州渠县、西靠南充蓬安县、北接南充营山县,历来为四邻八乡的中心场镇。

“我们致力于打造成区域性康复中心。”该卫生院院长周俸民介绍,“我院康复中心将由200平方米扩至800平方米,功能分区更完善,包括康复病区、治疗区、智能康复港、全院无障碍设施改造等。”

主动上门。该卫生院计划组织下乡义诊、举办“健康大讲堂”、发放免费集中检查体验卡,把健康服务主动送到村民身边。

争取上级医疗机构帮扶。该卫生院将深化与广安区人民医院的远程医疗合作,争取上级医院康复专家定期下沉坐诊、查房,提供技术指导,特别是针对老年、残疾(含儿童)患者的康复需求。

赋能村医。该卫生院计划加强对辖区内村医、个体诊所医生及周边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培训,建立顺畅的康复转诊渠道,形成基层康复服务合力。

此外,2家正在建设中的智能化康复中心,还将在广安区残联指导下,建设残疾人“康复之家”,提供针对性服务。

广福、花桥智能化康复中心的建设,不仅是硬件升级工程,更是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康复服务体系深入城乡“最后一公里”的前瞻布局。这让前沿技术可及、优质资源下沉,为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生活品质、构建有温度的“老年关爱型城市”铺设坚实的健康基石。(张施施 见习记者 邓林灵 )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