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转运处”全链条发力 垃圾处理的邻水模式

发布日期:2025-07-10 09:12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7月7日早上,在邻水县兴仁镇垃圾中转站,保洁员熟练地操作着压缩机,“嗡嗡”声中,一车车从各村(社区)运来的生活垃圾被迅速压缩进箱体。这看似平常的一幕,正是邻水县构建垃圾处理链条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邻水县围绕垃圾处理难题,打出“收转运处”组合拳,通过无害化处理,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困境,更将垃圾变成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资源”,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之路。

垃圾中转站: 垃圾治理的“前哨站”

“以前各村的垃圾随意堆放,一到夏天,蚊虫乱飞、臭味熏天。”兴仁镇垃圾中转站管理员包月良回忆起过去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如今,随着“户集、村收、镇转运”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各村的垃圾都能及时清理,干净多了。

“我们对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从垃圾进站、压缩,再到装车、运输,确保全程不落地、不抛洒。”包月良介绍,该中转站每日垃圾收集压缩量约18至20吨,这些压缩后的垃圾由密封转运车直运至垃圾发电厂,杜绝了二次污染。

对垃圾压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中转站又该如何处理?

包月良带着记者来到渗滤液收集池旁,只见垃圾压缩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通过地面导流槽和压缩设备自带的收集装置,快速汇集到池中。“县上安排了专业的渗滤液转运车,10天左右抽取一次,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包月良说,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渗滤液散发异味、滋生细菌,守护了周边的环境。

这样的垃圾中转站,在邻水县共有10个,它们像分布在乡村的“前哨站”,均采用片区服务方式,将分散的生活垃圾高效集中、压缩,为后续的无害化处理打下坚实基础。邻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整治办副主任宋启文介绍:“一批新采购的环卫设施即将到位,将进一步提升垃圾收运效率,让乡村环境更加洁净。”

垃圾发电厂: 垃圾重生的“能量工厂”

7月7日,在四川能投邻水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垃圾发电厂”),记者看到,一辆辆满载垃圾的转运车正缓缓驶入。进入厂内,却闻不到一丝垃圾的异味,绿植错落有致、路面干净整洁,与印象中的垃圾处理场所截然不同。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烟气处理工艺,‘SNCR炉内脱硝+旋转喷雾半干法脱酸+消石灰干粉喷射+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确保排放达标,净化空气。”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忠勇介绍。

走进巨大的垃圾仓,转运车将垃圾倾倒入坑,这些垃圾将在这里储存7—10天,经过发酵脱水,将变得更易燃烧。

“发酵后的垃圾由垃圾抓斗精准投入料斗,经给料槽进入炉口,在950℃的高温焚烧炉中,垃圾就能‘变废为宝’。”黄忠勇说,生产工艺采用成熟的机械炉排炉垃圾环保发电技术,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炉渣经过无害化加工后,制成混凝土砖块等建筑材料,实现资源再利用。“发电厂每天可处理600吨生活垃圾,日发电达34万度,除满足厂内用电需求,剩余电能全部并入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为应对夏季用电高峰,垃圾发电厂提前储备了充足的垃圾库存,两条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工作人员采用四班三倒模式,确保垃圾处理和电力供应稳定。

谈及未来规划,黄忠勇信心满满:“我们将以垃圾焚烧发电为核心,打造循环产业经济园,涵盖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厨余垃圾等多种废弃物处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生态家园

垃圾处理的邻水模式,不仅依靠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更离不开全民参与。在邻水县城富全美食天街路口,居民陈晓群指着路边的四色分类垃圾桶说:“现在群众环保意识都增强了,大街小巷都有分类垃圾桶,大家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为增强居民环保意识,邻水县持续深化全民环保行动。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都会定期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平日里,“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将环保理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

从曾经的垃圾随意堆放,到如今构建起“收转运处”全链条无害化处理体系;从“垃圾围城”的困境,到日处理量600吨、日产34万度清洁电能的绿色转型;从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到全民参与共建生态家园……邻水县在垃圾治理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之路。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成功运行,是我们迈向绿色发展的重要一步。”宋启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探索更多‘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模式,持续深化垃圾治理工作,为建设美丽邻水注入新动能。”(宋启文 邻水融媒 肖智方)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