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日期:2025-04-08 08:46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荷花一朵莲灯儿,海棠花”“正月就把那连响打呀,二月就把风筝扎……”

对于这些传统的川味民间歌谣,很多人现在已经不会唱了,但在前锋区的校园里,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这些欢快热烈、韵味悠长的独特曲调。

4月2日,宕渠双竹连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革,正手持双竹连响,在地面踏出铿锵节奏,一群孩童紧随其后,将优美宕渠韵律揉进欢快的舞步。这是广安非遗传承的寻常一景,也是千年文脉在当代的生动注脚。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近年来,我市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理念,坚定做活文旅,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科技赋能

推动文物“活起来”

在广安,市民群众若想开启一场难忘的历史文化之旅,市博物馆无疑是首选之地。

作为我市首个集文物收藏、征集、教育、展示、研究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承载着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展示广安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

在市博物馆内,中庭的独特景观令人眼前一亮:数十米高的流动屏幕中,呈现着广安古十六景,美轮美奂。这是市博物馆运用冰屏多媒体艺术形式,用科技的手段再现广安古十六景,让文物“活起来”,向进馆观众展现广安深厚的历史人文画卷。

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市博物馆并不局限于此。在二楼数字展厅,该馆以“文物+科技”的数字技术手段,精心打造《宋韵广安——走进安丙生活的时代》数字展,以立体沉浸式的视觉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到南宋安丙时代,一幅广安版的“清明上河图”胜景尽在眼前。

“为了重现广安800年前的风采,我们选取了一些广安人民熟悉的、有历史遗存的地点作为起点、切入点。这些地点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一条历史的线索。”市博物馆馆长唐云梅介绍,这些点位并非随意选择,而是深深烙印在老百姓记忆中的,通过他们的展陈与讲述,能让静态的文物、古老的遗迹“开口说话”,引领大家沉浸式领略广安的历史风貌。

市博物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连接着美好的未来,而在不久后,一批关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项目还将在广安持续“上新”。“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即将开放运营的广安牌坊村建川博物馆聚落以及广安文庙街区,将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4个新建展馆展陈装修已全面完工,相关设备的调试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预计今年5月将正式对外开放。”广安牌坊村建川博物馆聚落副馆长黄少伟介绍,该项目由广安携手四川建川博物馆联合打造,总共建设10个主题展馆。

其展陈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生活变迁、川剧艺术、老课本记忆等诸多方面,既完美延续了协兴老街的历史脉络,又巧妙融入了现代的互动体验元素,成功让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像‘对视—境界体验馆’‘飞越巴蜀5D体验馆’等展馆,将借助5D、镜面展示等现代前沿技术,让游客从视觉、触觉等多个维度,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去的悠悠岁月。而老街保护性修缮工程所打造的展馆,例如‘票证故事展’‘老课本博物馆’等,则会引领游客走进旧时光,重温那些独特而珍贵的历史记忆。”黄少伟说,这个融合了红色文化与民俗特色的全新地标建成后,将会让人们在游览中深入了解广安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广安一直在行动。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安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着力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

广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之机,摸清广安文物资源家底,系统推进强化文物资源管理、强化文物活化利用、聚力博物馆发展,创新培育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共同守护好文化遗产。

多彩非遗

加速非遗融合“破圈”

非遗弦歌不辍,文化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同样重要。

3月20日下午,在位于前锋区海绵运动广场旁的竹苑公园里,传来阵阵悠扬的唢呐声。桂兴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秀明正耐心指导徒弟夏仁武吹奏。多年来,杨秀明广收徒弟,致力于桂兴唢呐的传承。夏仁武在其教导下技艺精进,已完成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

不止桂兴唢呐,宕渠双竹连响、邻水烙画、武胜剪纸等传统民俗也在创新中发展,校园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

“同学们,今天的‘宕渠双竹连响兴趣课’,我们来学习双竹连响的唱词,以后你们还可以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编属于自己的唱词……”在前锋思源实验小学校,该校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宕渠双竹连响作为特色课程,在课后服务特色课堂时间,由学校曲艺老师为学生讲解宕渠双竹连响表演技巧,孩子们手持双竹连响整齐舞动,构成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邻水县职业中学,邻水烙画传承人走进课堂,现场演示烙画的制作过程与技法,把本土非遗带到学生身边;武胜中学将武胜剪纸引入开学第一课,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指尖上”的艺术传承;广安区北仓路小学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们感受手掌木偶戏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意识……

非遗进校园,学生成为“守艺人”。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将非遗传承作为课后服务和大课间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让非遗“活起来”,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校园之外,我市也在积极开拓创新非遗消费场景。

2024年5月,广安非遗夜市在思源广场热闹开市,邓家盐皮蛋、高氏糖画等非遗产品吸引了大量市民与游客的目光;非遗展演舞台上,云童舞、宕渠双竹连响等极具广安本土特色的精彩节目依次上演,市民掌声不断。

非遗“混搭”夜经济,是我市创新非遗消费场景的一项探索。通过“非遗+节会”“非遗+新业态”“非遗+文创”等多元模式,我市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现代生活,让具有广安特色的非遗在大众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不断丰富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截至目前,我市已公布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代表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级非遗项目名录17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3项、市级70项。建立了完整的四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形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格局,健全了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现有专家学者30余名、工作人员40余名。

同时,我市正不断培塑非遗特色品牌,现已创成首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前锋区、武胜县建成“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邻水县建成“四川省川剧中小学普及传习基地”“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川剧)”。

在广安,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扎实推进,让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共识。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广安正不断探索,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广安日报记者 黄钟锐)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