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邻水县城北镇小鱼滩村。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接待大厅里,种子储藏展示柜内摆放着数十种装有油菜、花生、大豆、玉米等粮油作物新品种的玻璃罐。
“这是花生新品种‘蜀花11号’,属中粒型珍珠豆红花生品种……”指着玻璃罐,该公司负责人蒋飞介绍,公司通过与省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合作,现已选育出花生新品种“蜀花11号”和油菜新品种“广油1号”。
作为广安首家粮油作物育种企业,自2023年成立以来,四川黍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便围绕农作物品种繁育、作物营养、健康栽培、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致力优质粮油品种培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蒋飞介绍,在四川省“天府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中,“广油1号”油菜平均亩产199.72公斤,与基准对照品种相比增产10.29%,显著提升单位面积产油量,为“油瓶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在四川省花生多点试验中,“蜀花11号”荚果平均亩产294.83公斤,较基准对照品种增产3.98%,且更具抗倒性、耐涝性、耐旱性。
“这意味着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能给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蒋飞说,目前,公司正在准备“蜀花11号”和“广油1号”两个品种的材料报审。
一粒良种,蕴含着希望与收获。如何培育新品种,推动更多“好种子”落地?
“我们每天都会到田间作农事记录,通过观察花生生长情况、土壤干湿度,以及病虫害防治情况,从而选育出适合我们当地栽种和推广的优良品种。”该公司技术人员王德安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事务,是该公司选育适合当地环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的重要内容。
目前该公司主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选取适合的父本、母本材料进行杂交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繁殖后,通过对新杂交品种进行病虫害抗性、产量稳定性、品质等方面的测试和鉴定,判断其是否适合推广应用,从而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种子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是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深化研发推广、培育科技人才,对于未来企业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蒋飞说,当前公司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通过与华中农大、西南大学、川农大、省农科院、南充农科院的产学研合作,汇聚了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绿色防控、作物营养等领域专家30余名,充分发挥顾问、服务、咨询、智囊的专业作用。同时,通过定向招聘,吸纳了西南大学、川农大等高校优秀毕业生13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层次配置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各产业板块夯实智力支持。截至目前,该公司共申报12项种业相关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获得授权。
蒋飞表示,公司接下来将主攻科研育种、着力试验示范、打造专业团队,持续强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关系,加快推进植物营养数字示范园区建设,构建“以老带新”“中青结合”的农技服务团队,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潜力,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广安力量。(邻水融媒 吴乾超 广安日报记者 王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