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走进位于协兴镇牌坊新村的广安区佛手山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在全自动生产线上,一枚枚鸭蛋经过拣选、清洗、腌制、杀菌等十二道工序,最终蜕变成风味地道的广安盐皮蛋。
“每一个环节都对盐皮蛋的品质起着关键作用。”公司负责人蒋超介绍,盐皮蛋对原料要求极高,必须选用大小均匀、蛋壳光滑的新鲜鸭蛋,任何细微瑕疵都可能影响口感。
在广安人的情感里,盐皮蛋不仅是一道风味独特的家常美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记忆。它以优质鸭蛋为主料,辅以茴香、八角等十余味香料,经传统工艺腌制与文火慢蒸而成,风味独具,咸香可口。二十年来,广安盐皮蛋产业秉持匠心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持续推进工艺改进与品牌升级,积极适应消费新趋势,为这一地方特色产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匠心钻研,风味远扬
蒋超与盐皮蛋的结缘始于2004年,当时他经营着一家餐馆,发现几乎每桌客人都会点盐皮蛋。他敏锐意识到背后的商机:“那时多是家庭小规模制作,工艺不统一,也没有品牌,多为散装销售,不易储存。”于是,他萌生了将盐皮蛋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构想。
创业初期,厂房简陋、设备有限,但蒋超怀揣着将家乡风味推向全国的梦想,日夜不停调试配方与工艺。“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一心只想做出最地道的盐皮蛋。”凭借执着专注,他终于研制出风味独特的盐皮蛋,并创办了生产企业。
2006年,蒋超携产品参加西博会,展品被抢购一空,更吸引了成都、重庆、深圳等地客商签约,广安盐皮蛋首次走出四川。随后,他注册了“邓家”商标,牵头成立广安市盐皮蛋协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历经4年努力,成功申报了广安首个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广安盐皮蛋”,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品牌影响力提升,广安盐皮蛋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以“邓家”为代表的盐皮蛋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邓老太”“邓老大”等品牌相继涌现,年产量逐步攀升。“来到广安不买盐皮蛋,那是一种遗憾。”蒋超感慨。如今,盐皮蛋已成为广安特色产品的典型代表,“出门旅游走亲戚,带点广安盐皮蛋”渐成消费风尚。
创新突破,产业升级
然而,广安盐皮蛋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起,盐皮蛋市场开始出现收缩迹象,礼盒产品销量下滑,尽管年销量仍维持在1000万枚左右,但利润却日益微薄。蒋超算了一笔账:每枚盐皮蛋售价约2元,但八成鸭蛋需从外省调入,运输与损耗成本高,扣除人工、包装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
“原材料制约是关键难题。”蒋超坦言,广安缺乏大型蛋鸭养殖基地,原料依赖外省调入,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多家企业及小作坊以“邓”字作为品牌标识,包装和风味相似,消费者难以辨别差异。“部分小企业研发能力弱,产品风味多年不变,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此外,进军大型商超面临门槛高、费用高、回报周期长等困难,令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广安盐皮蛋产业由此步入发展瓶颈期。
面对挑战,蒋超等行业从业者积极谋划突破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充分发挥“广安盐皮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应,建议建设产业展销园,依托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推出集观光体验、文化传播、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模式。
其次,为破解产品单一化困局,呼吁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研发检测中心,统一工艺与标准,开发低脂、香辣、泡椒等新口味产品,拓展年轻消费市场。
据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安市有10余家盐皮蛋生产企业,注册了10余个商标,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政府部门积极鼓励企业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等大型展会,借助高端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让这一传统风味香飘更远。(广安区融媒 冯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