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武胜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一角。(资料图片)
业主在广安区彭家乡一果园了解有机肥施用效果。
盛夏时节,万物皆盛,广安乡村活力奔涌。高标准农田里,翠绿的水稻生机勃勃;温室大棚里,各类蔬果茁壮成长;现代化养殖场里,温控、喂食一键操作……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现代化、智能化,通过应用新技术、投用新设备、打造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应用新技术 激发农业增长潜力
产业创新最重要的驱动力是科技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之“新”,也首先表现在先进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上。
6月底,岳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水稻即将进入抽穗期,微风拂过,稻田中绿浪翻滚,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该园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数字农业集成服务平台上,和农作物生长相关的各种数据均实时呈现。“田间数据‘一键掌握’,坐在办公室通过操作平台便能对1.2万亩园区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岳池现代农业产业园主任田炼介绍,操作平台包含生产标准数据库、生产质量内控管理、农作物病虫情预警预报等多套子系统,同时配备监测点28个、高清摄像头48个、北斗农机管家终端21台,可以实现粮食作物各环节智能化操作、数字化分析。
4月,在四川黍本道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田块里,一株株水稻苗直立挺拔。
“园区采用机械化育秧,育出来的秧苗整齐、出芽率高、质量好,像这样的流水线作业只需要三四个人即可,大大降低了育秧人工成本。”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与传统人工育秧相比,机械化育秧还能有效避开倒春寒、干旱少雨等不良天气因素,达到恒温、恒湿、保肥的效果,大幅缩短育秧时间,保证出苗整齐,提升秧苗的抗逆性。
“水稻作为我们公司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已经实现了种植全程机械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在园区一共种植了8000多亩水稻,和传统人工插秧相比,机械化种植具有不丢苗、速度快、株数多、保证行间距等优点,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除了机插栽培,该公司还采用高效绿色施肥、重大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等科技手段,保证水稻稳定生长,预计今年水稻每亩增产15%左右。
在我市,农业新技术与老技术的叠加,释放乘数效应,催生出成倍的效率。广安悠然家庭农场负责人尹方平欣喜地计算着,2021年在广安区悦来镇承包了1200亩土地,在新型农机、专用肥料和配套农艺有机结合下,种植的水稻长势喜人,稻田每亩产量从以前的1000斤提升至1200斤。
投用新设备 推动发展绿色转型
7月4日,位于邻水县九龙镇里仁村的四川锟久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一排排现代化的养殖大棚错落有致,里面饲养着1000余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
与传统印象中的养殖场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刺鼻的气味,而是清新空气和阵阵草香。基地周围,绿树成荫,鲜花环绕,一派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象。
“2018年初基地投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四川锟久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建钧介绍,公司依托生态循环系统,畜禽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田的施肥,既减少环境污染,又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该公司养殖基地的养殖大棚内,智能温控系统、自动喂食机、环境监测仪等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肉牛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养殖环境,确保肉牛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大大提升养殖效率。
“科技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养殖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冯建钧说,公司还引进了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出抗病性强、生长周期短、肉质鲜美的优质品种,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该公司的绿色养殖模式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致富。该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向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种苗供应、市场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帮助农户实现从传统养殖向绿色养殖转变,同时还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冯建钧表示,他们将持续深化绿色养殖理念,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养殖产业的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还将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新模式,将养殖基地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教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现代养殖方式,传统养殖业依靠高科技、高效能,激活产业含“绿”量,重塑竞争新优势。
打造新模式 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7月5日一大早,在武胜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业主杨述才正在和工人们忙着下虾笼,捕捉小龙虾。“由于虾的个头大、肉质鲜美,这里的小龙虾供不应求。”杨述才告诉记者。
在该园区,稻、虾是一对“黄金搭档”,经过不断创新实践,稻虾共养已发展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稻虾共养的生态种养模式能增加土地利用率,比单独种植水稻或者单独养虾的经济效益高出很多。”杨述才说,在稻田里面养虾,稻田里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里面的虾产生的粪便能为稻谷提供营养。这种稻虾共生的良性生态循环种养,充分发挥了物种间互利共生的作用,生产出了更多的绿色、有机水稻和水产品。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武胜县积极推进“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特色产业。该县依托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积极探索项目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致力推动“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鱼共赢”。
该园区的建成不仅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也成了村民就近务工、获得收入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业主18名,成立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50余个,种植稻渔综合种养高产田8500亩,改造高标准农田1000亩。该园区年产值达6000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助农增收150万元。
同时,该园区依托村集体经济,建成占地35亩,集育秧、加工、烘干、展销、水产繁育、农事服务为一体的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日烘干粮食60吨,加工粮食30吨,机插秧育秧栽植300余亩,单次繁育鱼虾苗84万尾,并配套10余台农机提供服务,能有效满足全县稻渔园区和合川毗邻乡镇15000余亩水稻和渔业产业需求。
在稻渔技术上,该园区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秧、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园区稻渔实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率达100%、良种覆盖率达100%、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100%。在品牌打造上,该园区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建成“渔家汇”彩色稻田农业主题公园,创建“清平康之源”、“云泉清韵”等品牌,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目标。
做好“稻+”文章,创新组合生产模式,效益不断显现。近年来,广安加快推进传统种植养殖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产业、新模式,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县(市、区)融媒 沈巾钦 刘宏 谭晓宇 广安日报记者 文思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