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花桥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水稻丰收。(资料图片)
推广“一季水稻+三季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亩均产值超1.2万元;智慧农业赋能,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宽敞的村道干净平坦,房前屋后绿植与花卉相互映衬,芬芳四溢,沁人心脾……
2021年7月,广安区被纳入全国18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确定在花桥镇14个村组成试点试验区域,围绕产业发展、数字乡村、乡村治理、促农增收4个方面22个项目大胆改、深入试,构建起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探索智慧引领的数字农业新模式。
如今,广安区三年“农综改”接近收官,这块国字号“试验田”到底“种”出了哪些成果?7月30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A
做强特色产业 “一田两用”亩均产值超1.2万元
花桥镇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地貌的延伸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耕种。
从银昆高速下道,驱车2公里便到达花桥场镇。路口处,一块“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牌子格外醒目。
“我镇结合实际主攻粮油生产,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路径,整合冲锋、竹林、大利、光荣、三黎等14个村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花桥镇人大主席唐剑锋说,目前,园区面积超4万亩。
来到光荣村,高标准农田里一片片金黄的水稻即将成熟。
“过去弯弯曲曲、零零碎碎的‘块块田’,已经改造成为田方埂直、地平渠通的高标准农田。”唐剑锋说。
5组村民刘国治见证了“小、散、乱”田块到标准化的变化,享受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红利。
“过去,土地零散、高低不平,一人就守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只能解决温饱。”刘国治说,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村里引进业主,在基地务工还能赚务工费,实现家门口就业。
“你看,这里就是农村综合性改革项目之一的稻虾综合种养田,可以收获一季水稻+三季小龙虾。”在一块立着“26号虾田”标志牌的稻田旁,唐剑锋告诉记者,该项目在现代农业园区试点300余亩,一季亩产小龙虾600余斤,亩均产值超1.2万元,纯收益5000元以上,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走进位于冲锋村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粮食加工中心内的9台烘干机和8个粮食暂存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1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粮食300余吨,暂存仓可存储粮食800吨。”负责运营的四川蓝炻华时代农业公司农文旅经理王炯介绍,粮食加工中心主要提供除杂、烘干、仓储、精米加工、包装一体化服务,通过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过去,农户把自家种的粮食挑到镇上卖,每斤只卖一两块钱。”王炯说,如今,打造的“六良米”品牌高品质米,一斤能卖到五六元。
履带式旋耕机、履带式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在农机服务中心,40余台农机设备一字排开,整装待发。“水稻即将收割,到时农机闹秋收的热闹场景又会上演。”王炯告诉记者,过去人工收割水稻,一人一天只能收半亩,现在一台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40亩。“通过推广全程机械化,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每亩地生产成本还降低了200元以上。”王炯说。
唐剑锋介绍,自2021年启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以来,花桥镇引进培育以粮油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40余个,推行农资统购、技术统一、作物统收、品牌统制、产品统销“五统一”产加销模式,实现粮食亩均增产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0元以上,亩均综合产值增加超1200元。
B
插上“数字翅膀” 解锁智慧农业密码
“温度29.1摄氏度,风速0.9米每秒,湿度92%,PH值7.0,电导率0.5……”每天早上,花桥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段军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智慧农场管理系统。
“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反馈,就能查看当天的温度、湿度、水质等数据,省时省力。”段军说,智慧农场管理系统采用“1+2+3”整体架构,包含气象监测、水质监测、墒情监测、虫情监测等分析平台,具有远程调度、实时轨迹、自动灌溉、农事溯源等功能,可实现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
打开虫情监测平台,上面显示:7月30日,有钻心虫、稻谷虫、稻飞虱,虫害少,更新时间是10时48分。“每天更新5次数据,精准度达80%。”段军说,通过系统可以掌握虫情的种类、数量变化,进而精准地治理虫害,杜绝虫害大规模爆发和农药滥用。
“自动灌溉功能是用得最多的。”段军说,根据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水需求量,在田边设置一个水位阈值,当水位高于阈值时,可通过排水口把多余的水排出去;当水位低于设置的阈值时,就通过补水口把水补进来,实现自动控制灌溉或排水。
为更直观地感受智慧农业带来的效果,段军带记者来到2公里外的广安区智慧粮油农场。“你看,这就是监测虫情的设备。”站在一人多高的智能远程虫情监测仪前,段军告诉记者,通常下午6点就打开虫情捕获灯,把虫捕进来的同时通过AI图像识别,就能了解虫害的种类和数量,数据传回系统后,与数据库进行对比,进而分析虫情“对症下药”。
记者注意到,连片的稻田里,只有寥寥几名务工人员在田间管护。“忙得过来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段军笑着说:“目前,农场在耕、种、防、收各个阶段均已实现了无人化农机作业,我们通过在机身配备北斗定位系统,无人机作业后,就会把它的作业轨迹回传到系统中,我们就能实时掌握它的作业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指导农事生产,针对各业主和农事专家,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发了一款名为“粮田管家”的微信小程序,里面包含了农技咨询、农技学习、农机调度、农资商城等一系列功能。“通过‘粮田管家’小程序,能不断提高业主的知识储备,方便专家指导农事生产,为数字乡村建设注智赋能。”段军说。
“整个花桥镇的水稻亩均产量在1200斤左右,而智慧农场亩均产量达到1800斤。”唐剑锋说,通过改革,花桥镇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探索智慧农业赋能增效机制,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C
推进乡村治理 村居“靓”腰包鼓
7月30日,临近中午,花桥镇竹林村村民吴流政来到自家的小菜园,随手摘了两把青菜,走进厨房做午饭。“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吃着放心。”吴流政笑呵呵地说。
“村里家家户户都修起了小菜园,不仅把房前屋后空地利用起来,还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来。”竹林村党总支书记文林说,一个个美观实用的小菜园,极大地提升了乡村颜值。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杂草丛生,蚊虫遍飞。”回想起以前“脏乱差”的景象,吴流政直摇头。更让他气恼的是,由于自家房屋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穿斗房,年久失修,不但漏风漏雨、阴暗潮湿,还存在安全隐患。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近年来,竹林村利用农村综合性改革专项资金,不断完善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围绕“五类农房”改造、“厕污共治”和清理无功能建筑等方面优化人居环境。目前,该村整治提升农房751处,建成竹林村张家坝等乡风文明示范点3个,实现农房外观风貌规范化、村庄院落田园化。
环境美了,如何让村民有了“面子”更有“里子”?
近日,竹林村村民谢德林又走进村里的“文明新风超市”,用积分兑换了一瓶洗衣液和一块香皂,这已是他今年第3次荣获“文明卫生户”称号。
“为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村里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工作。”文林说,只要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就可获得相应积分。由村干部与两名村民代表组成文明评审团,以月度两次评比的方式,评出当月‘文明卫生户’与‘文明卫生后进户’,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形式对“文明卫生户”进行嘉奖。“自‘一榜两评’工作开展以来,村民逐渐养成了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文林说。
提振村民底气的还有村民们越来越鼓的腰包。
花桥镇冲锋村2组村民兰宗国,在四川蓝炻华时代农业公司上班,月收入六七千元,妻子在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从事保洁工作,月收入1800元。“以前在外务工,收入看起来不低,可是除去房租、生活等开支,就剩不了多少。现在离家近,菜都是吃自己种的,挣的钱基本能攒下。”兰宗国说,“农综改”启动后,他家流转土地4亩,每亩年租金400元,另外1亩地留着自己种,粮食也吃不完。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村民还吃上了“旅游饭”。“通过实施农旅融合示范等项目,花桥镇建成农旅融合示范园、农耕文化展示馆,开展油菜花季、小龙虾啤酒音乐节等乡村旅游活动,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唐剑锋说。
国字号“试验田”,结出丰硕“振兴果”。如今,漫步在花桥镇,乡间庭院错落有致、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活力焕发,和美乡村跃然眼前。“下一步,花桥镇将继续扎实推进试点试验工作,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花桥镇党委书记李林森说。
花桥镇大事记
2021年5月,财政部启动新一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广安区从全国26个候选县中脱颖而出,于2021年7月由财政部批复同意纳入全国18个、也是四川省当年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区),最终确定在花桥镇开展试点。
2023年4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到花桥镇试点试验区域调研现代粮油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对广安区开展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23年12月,花桥镇被全国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小平干部学院评定为“全市首批十佳现场教学点”。
近年来,花桥镇与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建立合作机制,依托科研院校技术资源,丰富完善平台数据库,通过平台实时为农户提供农技指导服务。
今年,花桥镇与四川现代种业集团合作试验和推广油菜品种23个2300亩,与川农大合作推广油菜机器直播3000亩,探索适宜花桥粮油产业发展的最优方案。
数说成效
花桥镇集中整治蒲莲、三黎等31个村的撂荒地1500亩,工程复垦恢复面积超3600亩,通过省级审查新增耕地超2500亩。全镇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4万亩,高标准建成粮油现代农业园区4万亩。去年以来,该镇在农业园区全面推广“水稻+油菜”接茬轮作模式,水稻和油菜亩产分别达到1200斤、300斤,实现年总产值近7000万元。
2021年以来,花桥镇引进培育以粮油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40余个,实现粮食亩均增产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0元以上,亩均综合产值增加超1200元。
被纳入“农综改”试点试验区后,花桥镇冲锋、大利、竹林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突破50万元,其他11个村每年也超过10万元,试点试验区14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2.63万元,超过全区20%。
2023年,花桥镇试点试验区粮油亩均产值实现2490元,数字农业覆盖率达94.6%,群众生活满意率达99.3%。
3年来,花桥镇实施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和技术人才技能培训2个项目,建立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培育技术人才、产业工人447人,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就地选人用人,新增稳定就业300人,人均增收超1000元每月。(实习生 高洋 广安区融媒 廖小兵 广安日报记者 龙俊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