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300张蚕纸(布满蚕蛾产卵的纸,1张约合2.8万条幼蚕)需要多少名工人?
武胜县农业机械和蚕桑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潘武宁的回答是:1人。
而在两年前,潘武宁的答案是:12人。
用工需求大幅降低,得益于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在2022年引进新技术建立的标准化蚕房——小蚕共育室,利用2台智能养蚕机器人实现幼蚕“一站式喂养”。
村民雷庆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8月16日,武胜县猛山乡万民村成片的桑林郁郁葱葱。桑林里,雷庆平带着数名工人正在采摘桑叶。摘满5筐桑叶后,他便将其运回家,将桑叶撒在蚕台上供蚕食用。
雷庆平是万民村的养蚕大户。2018年,他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流转160亩土地成立武胜力禾家庭农场栽桑养蚕,并建起100余平方米带有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的标准化蚕房,每年可养蚕300余张。按现在的市场价计算,一年收入有70多万元。养蚕能有这么好的收益,是雷庆平之前不敢想的事。
“过去养蚕全凭经验,一年大约养5批,一批至少需要25天,但成茧率不高。现在,养蚕用上了高科技,把蚕从基地的小蚕共育室带回来,10多天后就能吐丝结茧。现在一年大约可养10批,效率翻了一番,节约成本30%。”雷庆平一边喂蚕,一边介绍养蚕技术升级带来的变化。
“机器人当‘蚕娘’,是我们蚕房的一个亮点。”潘武宁介绍,智能养蚕机器人主要由2条机械手臂和传送带组成。只需将新采摘的桑叶放进切桑机,切好的桑叶通过传送带送到桑槽,一旁的智能养蚕机器人就能自动进行取放蚕箔、石灰消毒和给桑工作。
提及这台“机器蚕娘”,潘武宁赞不绝口:“占地小、效率高,两台机器就可替代10余名工人的工作量,投放时还可以根据蚕龄、不同蚕座面积,精准‘算’出投放桑叶、消毒石灰的数量,保证‘蚕宝宝’吃得饱、不浪费,身体长得壮。”
在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加快传统产业“破茧再生”的过程中,养蚕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农业园区还有一套专为“蚕宝宝”量身打造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就像是它们的“私人保姆”,时刻关注着幼蚕的生长环境,精准调控温度和湿度,让幼蚕在最舒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蚕从孵化到成茧共分为5个龄段,其中幼蚕时期是最脆弱的,这段时期的幼蚕最好待在26.5℃至27.5℃的恒温恒湿环境中。因此,我们建立了专业的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系统会根据设置的参数自动调节到最适合幼蚕生长的温湿度。”潘武宁说,幼蚕在安装有智能系统的小蚕共育室内发育得更好,村民将这一阶段的蚕送到小蚕共育室进行统一饲育管理,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还能缩短村民饲养时间,既节约了时间成本,也提高了产量。
“现在都由基地供应小蚕,拿回家再养10来天就可以上蔟结茧了。”村民陈杰说,由小蚕共育室集中培育的小蚕成活率高、病虫害少,蚕种品质更好。
潘武宁告诉记者,目前,这套蚕桑大数据管理平台,在该园区的推广率超90%,每个小蚕共育室都安装了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工厂化养蚕正推动传统桑蚕养殖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工厂化养蚕解决了传统养蚕‘苦、累、难’的问题,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有效降低了养蚕人工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产量质量。”潘武宁说,传统桑蚕养殖业向机械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也是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潘武宁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推广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集成技术和桑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依托当地桑蚕资源和科研优势,推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武胜融媒 夏俊林 广安日报记者 黄钟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