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多高的蒲葵树,砍下最嫩的葵心,经过晾晒、修剪、清洗等10道工序的淬炼,制作成一把造型精美的蒲扇。这样的蒲扇,武胜县礼安镇葵树村村民屈良成一年要做上万把。
葵树村与蒲扇的渊源可追溯至近百年前,村名便来自全村大面积栽种蒲葵树。蒲葵树无需施肥、耐旱易活,受气候影响较小,种植蒲葵树还不耽误村民种庄稼。
7月4日,记者来到葵树村,看到当地村民的房前屋后、田埂土坡上,种满了绿油油的蒲葵树。
葵树村党总支书记袁冰泉告诉记者,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蒲葵树叶制作蒲扇,这里的每一片蒲葵树叶都藏着故事,每一把蒲扇都承载着乡愁。
屈良成有近30年蒲扇制作经验,他向记者展示了制扇过程。只见他挑选出晾晒好的蒲葵树叶,先修剪出雏形,再经硫黄熏蒸后,将枯黄的叶片变得白净,再用跺板与重物将叶片层层压平,放入特制模具精修边角,最后以编织带包边,穿入竹条定型……10重工序打磨下,一把带着草木温度的手工蒲扇终于成型。
“我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帮家里做蒲扇,那时候全家的开支都来源于此。”屈良成回忆,靠着做蒲扇赚的钱,村里不少孩子读上了书,考上了大学。
目前,葵树村的蒲葵树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拥有蒲葵树近6万株。一株蒲葵树每年可以做10把蒲扇。在20世纪70年代末,葵树村蒲扇年产量达到40万把。
“现在仍有不少村民在做蒲扇,今年,我已经做了4000多把蒲扇,交给周边的收购商售卖。”屈良成说。
现在,村上除了卖蒲扇,也卖晒干后的葵树叶,用于制作其他手工艺品。袁冰泉告诉记者,目前,全村60%的村民都依靠制作蒲扇挣钱。为了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村里正准备修建旅游环线、开发文创产品、兴建文创园。
“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感受蒲扇制作这项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让蒲扇文化得以更好延续。”袁冰泉说。(武胜融媒 贺小芹 曾倩 记者 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