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桑绿蚕肥。在广安区东岳镇枫木村,成片的桑树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桑树园不远处的小蚕共育室里,刚孵化出几天的幼蚕生长良好;另一边的蚕房里,雪白的蚕茧迎来丰收,采购商正忙着验收今年的第一批蚕茧。
近年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枫木村合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耕种稻田,编织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村之路。
确定方向,试点“种桑养蚕”
枫木村位于东岳镇东北方向,绝大部分劳动力在外务工,既无集体收入,又无特色产业,是广安区重点帮扶村。“留在家里的村民,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田土撂荒了不少。记得2020年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枫木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李国伟介绍。
作为曾经的“蚕桑基地村”,受其丘陵地势的影响,多数老一辈村民擅长养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蚕桑产业的弊端逐渐显露。“以前主要是小规模自养,技术不过关,蚕存活率低,收益也不高。”李国伟坦言,“如果选择外出务工,一年至少挣两三万元,比养蚕划算。”
眼见在家挣不到钱,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随着年轻人的离开,土地逐渐被荒废,村子呈“空心化”,枫木村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如何破解枫木村“空心化”问题,让村子发展得更好,让村民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
2020年,李国伟理清发展思路。“想让村子‘跑’起来,产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李国伟说,由于村民有养蚕的基础,村里还栽植着一些桑树。于是,他和村干部将枫木村的主导产业确定为蚕桑,“以前大家养蚕各自为政,管理比较散乱,如果能统一起来,发展空间较大。”
方向既定,干字当头。2020年,枫木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枫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合作联合社”),并与广安安泰丝绸有限公司签订了蚕茧销售协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合作联合社开始试养蚕,尽管只养了5张蚕,但这也让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当年养蚕为村集体经济创造了7000余元的毛收入。”
正是这7000元毛收入,让枫木村的村干部和村民看到了希望。
扩大规模,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养蚕需要建桑园、修蚕房等,钱从哪儿来?
借助广安“消薄扶强”行动,枫木村获得100万元上级财政资金,同时还争取到22.5万元乡村振兴帮扶资金。
“有了资金,发展底气更足了。”2021年3月,合作联合社动员村民流转土地230亩,种植桑苗16万余株,保障了养蚕的“粮草”。
2022年1月,合作联合社建成一座面积720平方米的标准化蚕房,为幼蚕提供了一个舒适宜居的“新家”。3月份迎来当年第一批幼蚕,合作联合社开启了大规模养蚕工作,养蚕数量达到117张。
2023年,枫木村再次投入6万元资金,扩建了一座430平方米的蚕房,养蚕规模也从117张增加到200张,并从中获得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5.67万元。
面对养蚕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合作联合社在养蚕技术上力求取得新突破,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养蚕技术,在蚕房安装“水雾风扇”,为蚕房降温、加湿、除尘、除臭、消毒,同时在养殖方法上也有所改进。
“在传统的养蚕方式中,蚕筐通常被放置在地上,这种方式在扩大养蚕规模时,往往需要更多场地。”李国伟介绍,现在幼蚕搭乘“电梯”,住进了多层层高的“楼房”,极大地节省了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效率。
2023年,枫木村整治530余亩撂荒地,流转到合作联合社,还建成水稻种植基地300余亩,发展水稻种植业。养蚕加种植水稻,为村集体带来了64万元的毛收入。
争取突破,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喂蚕采茧、桑叶采摘、桑苗管护……合作联合社为枫木村1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等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村民陈昌兰便是其中之一。她长期在合作联合社务工,同时学习相关技术,无论是桑叶采摘,还是喂蚕、摘茧等,样样精通,且都能熟练完成。
“每天需要喂蚕4次,为保证桑叶新鲜,天一亮就要去摘桑叶,摘回来后进行消毒、切碎、喂蚕等。”陈昌兰告诉记者。
“每天能挣到70元工钱。”陈昌兰说,合作联合社雇请了她和其他6名村民负责养蚕工作,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领工资,同时每年还有土地流转金。
“2023年,枫木村集体支付的租金总额19.99万元,发放务工费18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深切体会到了集体经济带来的巨大实惠。”李国伟说,目前,枫木村已经实现了一年养殖5批次,最近这一批蚕茧达1700余公斤,按照市场价65元每公斤计算,收入11万余元,今年集体收入有望突破80万元。(龚洋 广安区融媒 冯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