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前锋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三建四进五讲六评”为抓手,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累计创成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镇5个、市级文明村镇28个、区级文明村镇57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85.2%,为前锋加快建设“产城一体发展高地、山水园林旅游新城”增光添彩,描绘出“美丽前锋·宜居乡村”新画卷。
“三建”“四进”
乡村更加宜居
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池塘波光粼粼……仲夏时节,走进前锋区虎城镇紫龙村,映入眼帘的场景让人心旷神怡。
“把院坝收拾好,弄点花花草草,这才是惬意的乡村生活。”村民陈克芬正进行着她每天的“必修课”——打扫院子和门前的卫生,整理房前屋后绿植花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靠人管,七分靠自律。”这是紫龙村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微整治”的生动印证。
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紫龙”为目标,瞄准“厕所革命”“五改三建”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紫龙村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得到全面提高。如今的紫龙村,正是环境优、乡愁浓的“诗与远方”。
如何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变奏“大合唱”,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近年来,前锋区坚持问题导向,以“三建”破题打基础,推动大联动大提升——
建机制聚合力,引领“人心齐”。将乡风文明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出台了10个文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建新村兴产业,让人“留得住”。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建成新村52个、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8个、家庭农场21个;做亮“广安青花椒”“广安松针”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唱响“烽火大良、康养前锋”品牌,缓解农村“空心化”。
建配套促宜居,杜绝“脏乱差”。新改建通乡通村公路278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实施“五改三建”9299户,建成污水处理厂(站)10个,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日净。
聚焦“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前锋区以“四进”搭台促深化,定格美田园、美记忆。
一方面,该区开展生态文明进乡村活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狠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开展道德教化进乡村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村规民约,开展“家风家训进农家”等活动,试点“德贤榜”建设。
另一方面,该区开展志愿服务进乡村活动,组建农村志愿服务小分队205个,组织以扶贫志愿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涌现“最美志愿者”15名;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活动,绘制乡村壁画300余幅,建成宕渠连响、代市舞龙等非遗传承基地3个,打造文化院坝46个,并结合“我们的节日”广泛开展“欢乐农家”大赛、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
“五讲”“六评”
乡风更加文明
洗衣粉、食用油、酱油……这是前锋区观塘镇三台村村民常常使用“积分卡”,在村上设立的“积分超市”兑换的物品。
通过实行乡风文明“一榜两评”(“一榜”即乡风文明红黑榜,“两评”即环境卫生和文明村民两项评比)积分制,三台村设置了“积分超市”,按照一分等值一元钱的比例,村民可凭“积分卡”中的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相应的生活物资。
该村将遵纪守法、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好人好事等文明行为加入了乡风文明“一榜两评”的范围,以兑换实物的方式,不仅让村民得到实惠,而且引导村民自觉培育文明素养,促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培育新农民新动力,激发农村改革发展活力。前锋区以“五讲”扶志添活力,坚持农民主体,围绕“五讲”开展讲习教育,从相加到相融转变,加快推进农民夜校等基层阵地资源整合,探索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构建“传统讲习+新媒体”的良性互动格局;从“塑形”到“铸魂”转变,紧扣“讲思想明方向、讲政策谋发展、讲技术强本领、讲精神立志气、讲感恩葆激情”,开展宣讲活动5000余场次,评选“最美农民”15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从单一到多元转变,建立评价反馈机制,设置订单“热线”,开展问卷调查,应需开设符合群众需求的实用的法律、保健养生等特色科目,实现讲习供需精准对接。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前锋区以“六评”为抓手,以农村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暨“巴山蜀水文明人”活动为契机,补齐农村精神面貌“短板”、提振农民“精气神”,评出“好风貌”“好状态”。
——突出正面导向,树立先进典型。每月定期开展文明院落、星级文明户、清洁卫生示范户、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比活动,并颁发“流动红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突出规范评议,壮大“好人”群体。以“六评”为契机,规范建立身边好人推荐、乡风评议常态机制,截至目前,全区推荐评选最美人物146人、道德模范25人、“广安好人”56人 、“四川好人”22人。
——突出严格管理,引领新风正气。出台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好人暨善行义举榜”“德贤榜”“十星文明户”等指导性文件9个,推出先进典型宣传报道50余批次,发布诚信“红黑榜”49批次。(广安日报记者 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