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八月,秋收正忙。
说起秋收,广安区花桥镇种粮大户周勇今年感触最深的是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为啥?“以前,要想晒干500多公斤稻谷,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费时又费力。”周勇说,现在有了服务中心,110万公斤稻谷2天就烘干了。“这样的服务中心,谁不喜欢?”
除了烘干服务外,服务中心还提供耕地、插秧、植保、收割等“一条龙”服务,种粮不再“累得脱层皮”。
周勇口中的服务中心,2022年12月在花桥镇冲锋村建成。目前,像这样便民惠民的服务中心,我市已建起5个,全方位服务农民,让种粮更轻松、收益更可观。
带着农民干
农事服务随点随享
周勇今年42岁。去年,他在冲锋村流转土地1700亩种植水稻。
“今年轻松多了。”周勇介绍,去年,从育秧到插秧,再到收割,都是请人来干,不仅人工成本高,自己“累得脱层皮”,还赚不到钱。今年全程由服务中心“代工”,就连种子、化肥、农药等,都由服务中心提供,“既当了‘甩手掌柜’,又赚了钱。”
花桥镇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耕种。今年,该镇种植水稻超过5万亩。但种粮大镇也存在一个普遍现象:80后不愿意种,90后不会种,剩下的老人在家种不动。
如何建好“天府良田”,守好“天府粮仓”?建立服务中心,“带”着农民来种地。2022年5月,抢抓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地契机,广安区投入5000余万元,将服务中心建在花桥镇。
劳动力不足,机械设备来补充。服务中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机40余台。农忙时节,机械设备需求量增大,服务中心实行“代机入社”模式,将全区其他乡镇的800多台农机,纳入服务中心统一调配,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服务中心建立后,花桥镇乃至附近龙台、恒升等5个乡镇的种粮农民都开了眼界。搞了一辈子农业的宋光华没有想到,智能育秧中心一天就能育完500余亩水稻所用秧苗;种粮大户蓝炻华更没有想到,采用全自动化大米生产线,日加工大米可以达到300吨……
更多先进种粮技术,被服务中心带到了花桥镇。1997年出生的宋辉,在服务中心学会了这样的种田方式:在手机上下载“粮田管家”系统,点击远程巡田功能,发现哪一块稻田缺水,就启动提灌站水泵补水,直接完成远程灌溉。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段军,熟练操作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在办公室就能查看全镇每天的温度、湿度、水质等情况,为种田农户提供依据。
更先进的种田理念,在花桥镇逐渐普及。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种防收、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在小程序中下单,订购服务中心施肥用药、播种收割服务,实时查看各项服务实施进展。
“如果还想更省事,农民也能以420元每亩的价格将自家土地‘全程托管’给当地的基地、合作社,省力又省心。”花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红星说。
领着农民赚
农民种粮收益足
蓝炻华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有了服务中心,种粮真的能赚钱!”
今年,蓝炻华种植水稻2000多亩,预计产出稻谷120万公斤。除去种植成本,他的种粮收益超过100万元,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这么可观的种粮收入,几年前的蓝炻华根本不敢想。“以前,一亩地的种植成本约1300元。”蓝炻华介绍,传统的种粮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加上管理粗放,一亩地最多赚100元。如果遇到干旱、虫灾等灾害,就要亏本。
依托服务中心先进的种植技术,蓝炻华种植的水稻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亩产量提高15%以上;化肥和水资源用量分别减少了30%和50%。
成本下降、产量提高后,服务中心还探索解决粮食销路问题——
建立稻谷收购中心,以市场价收购稻谷,让农民的稻谷不愁销;
打造“陆粮米”品牌,将优质稻谷加工包装,以每斤5元的价格对外销售。
2023年,“陆粮米”以其优良品质得到消费者认可,远销广东、深圳等地,年销售量达130万公斤。
围绕农民增收,服务中心做出了大文章。“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基地后,还能在基地里打工。”花桥镇竹林村党总支书记文林告诉记者,服务中心建成后,该村农民户均每年增收6000元。
脚下是“良田”、管理凭“良方”、服务靠“良机”、销售有“良法”……近年来,我市严守耕地红线,全力建好“天府粮仓”,积极建好、运营好服务中心,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迈出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重要一步。(广安区融媒 张国盛 广安日报记者 刘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