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坛同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统筹推进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赢,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特色产业
写好振兴文章
8月26日,走进坛同镇红星村村委会旁的土腊肉熏制加工厂,一股浓郁的腊香扑鼻而来。加工厂内,村民们正忙着打包熏制好的排骨腊肉,准备发给客户。
红星村地处铜锣山脉深处,田少土多,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主,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习惯。
“以前,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红星村党支部书记林成祥介绍,如何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壮大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是村“两委”班子深入思考的问题。
2023年,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成功争取到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50万元,发展土腊肉熏制产业。
当年11月,红星村采取村集体与投资商合作的方式,成立了邻水县金竹林食品有限公司,完成土腊肉熏制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及证件办理等。今年1月,土腊肉熏制加工厂正式投产。
“加工厂精心腌制的腊肉、腊排骨、腊香肠等腊味产品,凭借其醇厚独特的口感,收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好评。”林成祥自豪地说。
而在坛同镇新拱桥村油家山家庭农场,每到夏季,这里成片的五月脆李挂满枝头,处处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今年,农场的李子总产量达10万公斤,总产值80万元,主要销往重庆、广西、广东等地。”油家山家庭农场合伙人蒋波欣喜地介绍。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坛同镇凭借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深入挖掘“土”字内涵,推动农旅深度融合,精心规划并建设系列产业基地,涵盖红星高山大棚蔬菜、金坪高山富硒大米、罗家庙草莓、新拱桥耙耙柑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持续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推进绿色发展
绘就和美画卷
8月25日傍晚,漫步在坛同镇坛子坝河畔,岸边绿树成荫,微风轻拂,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以前这里的河水是浑浊的,水面垃圾漂浮,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居民廖勇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清澈的河流又回来了。
原来,坛同场镇污水管网被河水侵蚀损毁,化粪池频遭堵塞,导致坛子坝河水发黑浑浊,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数次维修,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为此,坛同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全面升级改造场镇二级污水管网和化粪池,并实施防洪工程,打通分洪隧道,彻底改变了过去污水横流、河水污染的状况。
此外,坛同镇还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目标,不断完善生活垃圾转运处理模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我们楼下的垃圾桶每天都有专人清理。”居民张大姐高兴地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住着也舒心。
坛同镇秉承“户集、村收、镇转运”的城乡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构建场镇、农村的常态化保洁机制,确保全镇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收运和高效处理,让干净整洁卫生的场镇环境成为日常。
此外,该镇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环保哨兵”志愿服务队伍,带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未来,坛同镇将持续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全方位提升人居环境,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以实干实绩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坛同镇党委书记朱侯表示。(邻水融媒 沈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