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粮库 绿富共赢

发布日期:2024-12-11 08:46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前锋区龙滩镇水源村林茶示范基地。(资料图片)

华蓥市华龙街道柏木山村油樟产业园。(资料图片)

广袤的森林,物种丰富多样,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粮库。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达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14亿多人民人均超过140公斤。森林食物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森林粮库”建设,通过培育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夯实林业基础,走上了“绿富共赢”的好路子。2023年,我市林业产业工作在全省林草系统年度工作评价中排名第4位。

A 依山就势 林间聚宝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前锋区龙滩镇海拔高950米的茶叶基地,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松树。松树下,一棵棵茶树茁壮成长。

“这一片松林,就是广安松针茶的生长地,松树散落的松毛层层堆叠,是茶树的天然肥料。在这种环境下,茶树叶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茶叶的50倍以上。”广安森林雨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谢水波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广安松针”“蓥山皇片”等品牌茶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多次斩获国际国内大奖。

龙滩镇种茶已有数十年历史,这里所处的华蓥山脉土壤结构复杂,非常适宜茶树生长。2003年,广安森林雨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承包了这片土地,通过人工清理,挖掘培育遗留的老茶树,在水源村打造出有机茶叶基地,把这片被人们遗忘的森林变成了“聚宝盆”。

在茶叶种植取得初步成功后,该公司开始走种植、加工、经销一体化道路。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和各村“两委”的支持下,该公司牵头成立前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靠2000亩茶园走上了“抱团”种茶新路,茶园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经济效益。

这片松林是我市发展经济林的代表之一。什么是经济林?“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粮食、果品和油料产品,而且还具备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市林业局科技与产业科科长贾红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丰富产业业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全市发展经济林面积超过138万亩,总产量超过112万吨,初步形成以特色经济林为支撑,林产品加工、中药材、林下经济、森林食品、森林康养、木材加工等多向发展的产业格局。

B 巧用空间 一林多产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邻水县丰禾镇五华山村的国家储备林(以下简称“国储林”),桢楠、杉树、香樟、马尾松等成片大径级用材林间,牛尾笋破土而出,形成高低错落的“丛林”。这是邻水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天府森林粮库”,创新推出的“大径级用材林+林菜”种植模式。

树木向下扎根汲取土地养分,成林成材仍需以十年为单位的岁月沉淀。漫长的时间里,如何让国储林发挥出更大效益,成为邻水县农业、林业体系不断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科学谋划,他们拿出林下经济发展方案——引进业主在2000亩林间种下刺黑竹,其所产牛尾笋为川渝食客所喜爱。

牛尾笋又叫白油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

邻水县林业局产业股股长雷霆保守估计,每亩林地如果产出500斤鲜笋,按照每斤5元的收购价,能增加2500元收入。进入丰产期,这个数字会更高。鲜笋进入成都、重庆等城市生鲜商超,笋尖价格在20元/斤以上。

林下种植牛尾笋,有了经济效益,更添生态效益。“刺黑竹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竹种,还具备根系发达的特点,能够固土保水,改善土壤环境。”覃华介绍,在他看来,发展林下产业,既提升了林业生态“含金量”,也提高了经济发展“含绿量”,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实现了“生态+产业”双赢。

近年来,我市立足森林资源实际,稳步发展竹、油樟、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油橄榄、林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森林粮库”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竹产业基地达到28万亩,建成油樟产业基地7.3万亩,建成油茶、油橄榄产业示范基地1.3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稳定在3.3万亩,林草中药材面积达到7.96万亩。

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科学经营,我市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为林下种植创造充足空间和良好条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C 挖掘潜力 聚产成链

去年,四川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技赋能、特色取胜,通过育主体、扩规模、塑品牌、提质效,构建森林粮库食物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推进森林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转变,共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我市虽属于林业资源小市,但地处嘉陵江、渠江流域,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平行分布,是川渝两地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孕育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贾红伟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开发利用的品种比较有限,经济林深加工率也不高,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杏树,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杏仁可加工食用油、饮料;利用气化多联产技术,1吨价值700元的杏壳可转化为价值2500元的电能、热能、活性炭和木醋肥料等产品。“此外,森林食物生产环境好、营养成分高,符合新阶段健康营养消费需求,日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消费潜力也很大。”

下一步,该如何更好地做到“藏粮于林”“摇钱于树”?

“我们将抢抓国家储备林建设契机,大力建设示范基地、产业园区,进一步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全市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贾红伟表示,将坚持把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林业“一号工程”,定期召开全市国家储备林流动现场会,精心打造一批大径级木材培育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不断夯实广安绿色生态本底;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精心编制“森林四库”建设发展规划,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快发展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竹、油樟等主导产业,以及竹笋、油茶、油橄榄、林茶、林草中药材等特色林粮产业,实现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兴业态发展,深入推进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与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实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邻水融媒 李勇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