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即将来临,岳池县酉溪镇罗家垭村第一书记罗杰给自己列了任务表,首先就是在过年前必须做好再次走访脱贫户和监测户这件事,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2024年,我市分布在704个脱贫村的1999名驻村干部,主动想办法、出妙招,多措并举服务群众,接续奋斗固成果,逐梦乡村促振兴。在2025年春节到来之际,驻村干部又积极营造喜庆氛围,喜迎约100万名返乡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
“小妙招”贴近返乡人
1月16日早上,岳池县乔家镇韩婆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付铄岚穿着印有“驻村第一书记付铄岚”的红马甲,开始走村串户开展调查活动。
当天,也是武胜县飞龙镇的当场天,该镇五家岩村第一书记潘琳懿用自己的车免费搭载返乡务工人员,帮他们提行李、带孩子,还在办公室准备小零食招待办事群众。“力所能及地为返乡群众做点小事,让他们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潘琳懿笑着说。
据了解,为解决返乡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对驻村干部不熟悉等问题,我市驻村干部通过给返乡务工人员发放“驻村小贺卡”、在日常工作中穿上“驻村红马甲”、在办公室准备小零食招待群众等“小妙招”,让相互之间尽快了解熟悉,方便进一步开展工作。
我市“红马甲”驻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与返乡村民共同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乡贤群”搭建“连心桥”
“钟书记,我建议在村里开展电商培训,帮助村民更好地销售村里的土特产。”在岳池县石垭镇大邑山村第一书记钟敬铭的微信里,有一个“乡贤群”,群里不仅有20余名在外地工作、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乡贤”,还有众多本村村民。这个群里,村民的各种诉求和建议都会得到及时答复、解决。
自“乡贤群”建立以来,该村已采纳在外乡亲提出的意见10余条,帮助200余名脱贫群众申报务工补贴近14万元,催要到拖欠的土地租金100万元,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代买其家中老人的春节年货300余件。
这是我市驻村干部用微信群搭建村民“连心桥”的一个缩影。
2024年以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信息脱节等问题,我市驻村干部通过建立“乡贤群”等微信群,大力宣传教育、医保、就业等政策,畅通诉求渠道,让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得到政策解答和帮助,架起家乡与务工人员的信息桥梁,让在外游子及时了解家乡的信息,让一些老弱病残的村民与在外务工的子女、亲友保持经常性联系,传播了正能量,促进了团结和谐,村民们纷纷点赞、叫好。
“拓销路”致力促增收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们邻水县九龙镇羊鹿滩村自制的腊肉、腊肠,这些腊货都是农家自养的土猪肉熏制而成……”1月17日,在邻水县九龙镇羊鹿滩村的村务室里,第一书记包腾坐在由办公室改造的“直播间”,向全网介绍销售特产。
羊鹿滩村产业基础薄弱。为改变现状,包腾决心走出一条“网络平台+电商+直播”的特色发展路径,通过电商农业为原生态农产品销售打开新的突破口。为此,他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参加了“全省村集体经济电商主播人才培训班”,带领部分村干部及村民外出学习助农直播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电商和直播经验。
在此基础上,他开设“烟消云”个人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宣传羊鹿滩村风俗民情、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粉丝数量突破10万,单条视频点赞量最高超20万,带动孵化助农村民3人。此外,他还通过加入“百村同行·助农联盟”活动开展直播带货,为村民销售脐橙、阴米酥、手工面等“年货”农副产品,带动村上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近段时间以来,针对脱贫群众年货销售不畅、价格较低等问题,我市驻村干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介当地群众自产滞销的土鸡鸭鹅、土鸡蛋、土猪肉和大米、花生、菜籽油等农产品,卖给有需求的机关职工食堂、超市、单位同事、亲朋好友等,并通过互联网将年货卖到全国各地,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当地村民收入,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度和对驻村干部的满意度、认可度,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县(市、区)融媒 任禹舟 刘婧 李勇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