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画卷新

发布日期:2025-02-12 08:38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2024年,我市农业再迎丰收,乡村大地处处耕耘不歇、收获满满。

这一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总产值达417.64亿元,同比增长2.1%;

这一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1090元,同比增长6.5%;

这一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40.9万亩、同比增长0.3%,总产186.5万吨,同比增长1.1%,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最高单产846公斤/亩、平均单产833公斤/亩,均创广安历史新高……

一项项数据记录下我市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坚实足印。回望这一年,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锚定建好“天府粮仓”、打造都市田园、推进城乡融合“三大目标”,发起农业增效攻势,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守好了“三农”战略后院,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重农稳粮 筑牢农业基本盘

2月10日,在广安区浓溪镇围子村,经过整治的农田规整连片,翠绿的油菜苗长势喜人。围子村2023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调形土地,新建蓄水池、渠道和机耕道,让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不仅方便机械化作业,每亩地可节约成本300元左右,还能保证播种质量,提高种植效率。”围子村党支部书记彭先祝告诉记者。

建设高标准农田,也是推进解决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将以前无用的细碎边角地充分利用起来。”彭先祝介绍,“我们在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将高标准农田划分成不同片区。农户愿意自主经营的,是自种区;流转出去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的,是流转区;代耕代种区,则是由村里或新型经营主体代耕代种。若有村民愿意返乡耕种,再适时分给他们。”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补齐了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村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粮食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2024年,围子村每亩水稻平均增产100斤,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50元。

围子村全力筑牢良田“耕”基,只是我市积极开展重农稳粮,筑牢农业基本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广安行动,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走在全省前列,并获批全省唯一整市推进解决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试点,经验做法和治理成效全省推广,受到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

发展特色 打好产业优势牌

每年12月,在重庆彭水县务工的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一组村民杜辉茂都要回到家乡售卖柚子,这对他而言是一件大事。

“这段时间卖柚子的收入,能抵我在外务工一年。”杜辉算了一笔账,在外地务工一年能挣8万余元,家里种了300多棵柚子树,柚子能卖7万余元,加上他和老伴儿每月各领1500元的征收补偿款,一年收入近20万元,日子过得很红火。

前锋区龙滩镇许家村的果农们也因为特色产业“鼓起了腰包”,龙滩镇种植柑橘、脆李等精品水果5000余亩,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欣欣向荣。从香甜可口的水蜜桃、青脆李,到药香扑鼻的川芎、枳壳,再到小有名气的青花椒、茶叶,前锋区各镇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村民收入。

武胜县稳步推进优质蚕桑产业发展,投资1.8亿元建设丝绸文化五星级酒店、桑枝菌科技博览园,串联蚕桑主题公园、桑葚采摘基地、养蚕工厂、桑枝菌制种基地、种菌工厂、丝绸加工园,形成2条以桑、蚕、丝、菌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产业融合模式,综合产值达10亿元,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24年,武胜蚕桑产业更是被纳入国家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名单,获得1920万元国家资金支持。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和“发动机”。近年来,我市以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调优重构粮油、生猪、柑橘三大主导产业和蜜梨、蔬菜、青花椒、蚕桑、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大大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内外兼修 美丽乡村展新颜

在岳池县苟角镇,白墙灰瓦的川东北民居散落两旁,院落整洁干净,与公路、菜地、路灯,还有穿梭往来的摩托车、汽车一道,勾画出一幅现代村庄图景。

这里是岳池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之一。“这片地几年前都荒着,主要是没有人种。”园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连续打造,园区核心区域现已形成连片耕地1.2万亩,突出发展水稻和油菜,同时建立了多功能数字农业集成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生产一站式服务。”

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改变发展模式后,产出和效益却是今非昔比。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统一经营,有利于机械化和科学管理,同时也解决了无人种地的问题。而愿意参与种地的农民,不仅多了一份土地流转金,还有了就地务工的收入,一举两得。

据了解,这是我市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成效之一,通过综改项目的实施,构建出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出智慧引领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完善了强村富民的高效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共建共享的乡村综合治理格局。

在农村改革工作开展的同时,农村环境整治也在同步进行。

“得益于和美乡村建设,我们村的房子有规划,路宽了,水清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近日,邻水县丰禾镇鱼鳞滩村村民周成儒高兴地对记者说。

持续扮靓人居环境,乡村处处焕然一新。目前,我市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57个,累计建成“六好六示范”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片、镇、村各8个、8个、133个,改造提质乡镇场镇13个,2024年新改造“五类农房”3000户。农村“三大革命”“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深入推进,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春光在前、潜力无限,播种希望、续写辉煌。迈向新征程,我市将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乘风起航,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