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的前锋区高标准农田。(资料图片)
前锋区“前锋优选”直播带货现场。 前锋融媒 王怡 摄
连日来,我市各地油菜长势正好,红梅、白梅、茶花等竞相绽放,农民们忙着田间管理、培育水稻秧苗……
新的一年,农民又将延续从种到收的忙碌,寒来暑往、春种秋收,农业发展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歇。
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锚定建好“天府粮仓”、打造都市田园、推进城乡融合“三大目标”,大力锻长板、补短板、端“硬菜”,以优化结构、三产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效,致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农业强市建设。
1
丰收答卷 推动农业增效益
春节过后,冬小麦、冬油菜就进入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
2月21日,邻水县柑子镇金鼓村,麦苗青青,种粮大户袁海军正在进行控苗作业,便于后期麦穗顺利抽穗。“粮食生产得茬茬抓紧,去年是丰收年,夏粮种的小麦新品种,亩产600多斤,现在做好春季肥水管理,今年收成会更好。”
“我市冬小麦、冬油菜生产形势总体不错。”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李永先介绍,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苗情长势整体良好,奠定了今年丰收的基础。“我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3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83万吨左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去年以来,全市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细各项稳产增产措施,农民和农业工作者辛勤付出,交出了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186.5万吨,同比增长1.1%。
丰收答卷来自稳定增加的种粮面积。
我市扎实开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广安行动,开展“深挖潜力扩面积”行动,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切实做到“良田粮用”、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长,2024年,我市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走在全省前列,夯实了增产“底盘”。
丰收答卷来自给力的粮食单产提升。
全市建成3个10万亩高产示范片、53个千亩高产展示片、24个超高产攻关片,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最高每亩产量846公斤、平均每亩产量833公斤,均创广安历史新高。
丰收答卷来自持续增强的产业质效。
建成81.97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巩固提升71.32万亩特色优势产业,88个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水稻、生猪、油菜、蚕桑纳入国省产业集群,苟角镇通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评估。
透过丰收答卷,我们看到农业强市建设步履铿锵,农业现代化活力澎湃。
2
多措并举 促进农村增活力
建设智慧粮油农场是我市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位于广安区花桥镇竹林村的智慧粮油农场内,智能灌溉系统、土壤监测仪、虫情检测仪、气象站等高精尖设备齐上阵,实时采集田间数据。
村民黄远亭,这个种地“老把式”如今有了大数据指导,“种地更轻松更科学,增产又增效。”数据显示,整个花桥镇的水稻亩均产量在1200斤左右,而智慧粮油农场亩均产量接近1600斤。这得益于花桥镇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探索智慧农业赋能增效机制,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智慧粮油农场的建设不仅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村民也因此获益。将土地流转给智慧粮油农场,还能在基地里打工,户均每年增收6000元左右。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我市发挥广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核多园”功能布局作用,做实农业科技园建设,累计建成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6个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岳池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中期绩效评估。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动能激荡。
位于前锋区龙滩镇海拔约950米的茶叶基地,高大挺拔的松树下,一棵棵茶树正茁壮成长。前锋区巧用松树和茶树共生、互补关系,在松树下种植茶树,在茶园中间种落叶松,实现空间、品质双提升。目前,全区茶叶年产值约4000万元。
前锋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为契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规模发展林茶产业。2024年,全区春茶产量约50吨,助农增收近200万元。
科技打头阵,改革添动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乡村发展活力潮涌。此外,放眼全市,返乡创业就业蔚然成风,返乡入乡人才运用现代化理念,采用现代化技术,有力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袤田畴,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村发展更有活力。
3
多方发力 助力农民增收入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朋友们,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本地特色的现榨菜籽油、干咸菜、手工挂面等农产品,有需要的可以从直播间链接下单。”2月14日,在前锋区融媒体中心的直播间,“前锋优选”的主播们正在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
去年初,前锋区融媒体中心借助直播平台开通了“前锋优选”账号,致力于宣传前锋区本地特色美食、美景、产品等。红薯粉、菜籽油、松针茶叶……各具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网络直播,走出乡村,被销售到全国各地。电商平台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农民不再为销路发愁。
邻水县城北镇贵人槽蔬菜基地的一角,如今已建成邻水县的粮经复合种植示范区。这里的山地蔬菜以订单农业的方式,直接供应给榨菜加工企业和大型商超。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当地村民人均增收5500余元。
兴产业,促销售,增收入。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1090元,同比增长6.5%。
口袋鼓起来,还要“脑袋”富起来。
青山绿水间,缕缕书香润泽乡村。“农闲时,我经常来农家书屋看与果树种植技术相关的书籍。”自从邻水县柑子镇桅子村有了农家书屋,村民李天明有空就会来这里“充电”,开阔眼界。在我市,各地农家书屋让村民爱上阅读,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还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油菜花节”“大丽花节”“樱花节”……近年来,我市各地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了一批“农字号”“村字号”文化IP,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环境美、收入增、文化丰……全市聚焦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实事,办一件成一件,让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县(市、区)融媒 姜曦悦 张天文 张雅琪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