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龙街道上坝桥村充分利用关停的老岩湾煤矿厂房、村小用房等7处闲置资产,实施“四园共建”发展模式,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城郊村“空心化”难题,更蹚出一条“产城景”融合发展的废弃矿区恢复治理新路径。
唤醒存量资源
“生态包袱”变“生态财富”
“谁能想到这些破房子,还能变成游客排队拍照的景点呢!”4月16日,站在焕然一新的艺术馆前,上坝桥村党总支书记周尚菊打开手机相册,只见几年前塌了半边的夯土房,与如今挂着“梨乡·伴山艺术馆”木牌的文旅新地标形成鲜明的对比。
艺术馆的前身是老岩湾煤矿厂房,自煤矿厂关停后就一直闲置。但采矿引发的地质环境、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给这里留下了巨大的“生态包袱”。
几年前,上坝桥村启动“五类农房”改造工程,通过“村民点单+政府扶持+村民联建”模式,累计改造农房50余户。同时,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打造了梨乡·伴山艺术馆、蜜梨产品体验馆、蜜梨集市、雕刻摄影工作室、梨园休闲漫步道等体验点。
“通过保留青砖黛瓦的传统民居风貌,植入现代艺术元素,让原本破败的土房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周尚菊介绍。
环境变美了,新问题却接踵而至:有人在艺术墙根堆柴火,有人将餐厨生活垃圾随手乱扔,家禽无序饲养……
游客慕名而来,不能让陋习影响游客体验。为此,上坝桥村村支“两委”推出“美村三件套”:设立乡风文明红黑榜,每月评选文明家庭、卫生标兵;组建党员巡逻队专治乱堆乱放;配发分类垃圾桶,实现垃圾定点清运。
在村支“两委”的号召下,家家户户都将房前屋后、院坝菜园收拾得井井有条。村民还自发成立了护河队,清洗河道、捡拾垃圾,村民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72岁的张其军说:“我去年评上了文明户,村上奖励我家一台洗衣机。现在我连柴火都码得整整齐齐。”
此外,上坝桥村还整合项目资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长效管护机制。先后完成了3.9公里道路扩宽硬化、600余盏路灯安装、河道清淤整治以及公厕修缮等工程。
一村变“四园”
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我这小院开业才一个多月,就已经吸引几千名游客前来围炉煮茶、踏青赏花,主要是村里‘四园共建’带来的流量。”返乡创业大学生郭宗林,在上坝桥村经营着农家院落“伴山溪憩”。
郭宗林所说的“四园共建”,是指万亩产业园、文化大观园、休闲游乐园、生态致富园。这是上坝桥村利用该村距离华蓥城区仅10余分钟车程的区位优势,以建设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打造的集观光、采摘、加工、餐饮、文创、休闲于一体的“四园综合体”。
为让广大农户在乡村振兴中获益,上坝桥村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新模式,与各经营主体建联合作,形成了农户以土地入股获得保底分红,村集体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企业负责市场化运营的“企业+村集体+农户”联营机制。
村集体还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由企业统一收购、寄卖群众种植的时令果蔬、手工腌制品等,实现“地头直采、餐桌直达”的产销闭环,带动村集体经济获得经营性收益超25万元。
“以前觉得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干部的事,现在家家都关心。”周尚菊说,每年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在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目前,村支“两委”正在积极盘算着今年的集体经济新项目:通过引进矿泉水厂,利用古沿沟煤矿钻探出的优质水源生产富氧水,预计年均集体增收3.8万元。
凭借这套联企联村、助农带农的“组合拳”,上坝桥村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广安市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一等奖、广安市“五看五比”促振兴成效突出村等荣誉。这条农文旅三产融合的发展新路径,也为川东丘陵地区乡村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宋烨 华蓥融媒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