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位于邻水县复盛镇光明村的宝谷山脐橙园,1000余亩脐橙树正处于芽苞萌发期。果园负责人季道明拨通了无人机“飞手”廖佳豪的电话,邀请他上门开展病虫害防控服务。
不到一个小时,廖佳豪与助手就携带植保无人机等装备来到果园。检查机身、装上电池、展开机翼、启动螺旋桨……一套行云流水般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廖佳豪操控的无人机携带着农药腾空而起。无人机先是平稳地悬停在果园上方,然后按照预设的地块航线开始工作。启动按钮,无人机洒下的农药均匀地飘落而下,确保每一棵果树都能得到精准的防护。
“以前用人工打药,不仅速度慢,喷药也不均匀,现在有了无人机,效率高不说,还能保证喷洒质量,一台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面积相当于80个人的工作量。”季道明说。
43岁的廖佳豪是一名退役军人,曾有过10年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经历。3年前,出于对无人机飞行技术的爱好,廖佳豪用了大半年时间去学习驾驶无人机,最终考取了无人机飞行执照,从此开辟了无人机植保业务。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一批新职业,无人机驾驶员被纳入其中。无人机驾驶员通常是指通过远程控制设备,驾驶无人机完成既定飞行任务的人员,业内又习惯把无人机操控员称为“飞手”。
作为一名职业无人机“飞手”,廖佳豪作业所使用的无人机是一架价值6.5万元、能承载约45公升的无人机,加上配置各类配件、保险,成本在12万元左右。“无人机植保按照作业亩数计费,平坝或浅丘区域每天作业面积约200亩,收入在1000元左右。”廖佳豪说,目前在邻水县已有数十位固定客户,主要开展地块测绘、飞防消杀、作物监测、播撒喷洒等农作物管护业务。
“职业‘飞手’工作相对比较灵活,也正因如此,往往收入不太稳定。”廖佳豪坦言,但随着大家对无人机植保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他的业务也越来越好,“如今一年能挣10余万元。”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廖佳豪对无人机“飞手”这一行业充满期待:“接下来,将提升自身操控技术,再培养2至3名职业‘飞手’,组建自己的团队和合作社,开拓无人机吊运等新型业务,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邻水融媒 张天文 记者 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