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在桑枝菌棚为菌棒浇水。(资料图片)
采摘桑葚。
初夏的广安乡村,处处涌动着产业振兴的活力:
邻水县万亩脐橙园里管护工作紧锣密鼓,武胜县桑葚基地果实累累采摘忙,前锋区中药材种植园中农户喜算增收账……
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围绕龙安柚、茶叶、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找准着力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建设现代特色高效农业,通过深入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壮大“产”的规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脐橙产业提质增效
5月1日,在邻水县丰禾镇团结果场,数百亩脐橙树的花朵刚刚凋谢,此时正是保果的关键时期,果场业主杜开源一大早就和村民们提着营养液,仔细为脐橙树补充营养。
“营养液喷洒的时间很关键,前段时间多雨,喷洒了会被雨水冲刷掉,往后半个月,天气又要热起来,气温高了补给效果不佳,这几天是最好的时间。”杜开源告诉记者,保果的成效关系着全年脐橙的收成,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团结果场占地300余亩,果树大都是3年及以上的丰产树。果场从精细的枝条修剪到科学化的施肥与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保证果品的质量,果场坚持采用人工除草方式,重施有机肥、配施多元微肥,并选择在最适合的时间段对果树进行管护。
得益于精细化管理和严格技术标准,该果场的脐橙于2018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深受消费者青睐。
邻水是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之一,邻水脐橙声名远扬,其底气源于深厚的产业基础。作为“中国脐橙之乡”,邻水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28.4万亩,2024年产量突破30万吨。
庞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更为脐橙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目前,除传统鲜果销售外,邻水正着力打造脐橙全产业链开发新模式。
“我们引进企业,开发出了脐橙酒,不仅保留了脐橙的天然风味,还通过独特的酿造工艺提升了口感和品质。现在还在探索脐橙果渣的再利用,将制酒剩余的脐橙果渣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邻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邻水县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统揽,持续推进“四季优橙”战略,打造万吨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建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四大中心,助力实现“一年四季皆有邻水脐橙”的目标。
从枝头硕果到杯中佳酿,从田间地头到文旅胜地,如今,邻水脐橙的升值之路,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黄金答卷”。
蚕桑集群建圈强链
4月28日,记者在武胜县宝箴塞镇的桑葚采摘园看到,成片的桑树郁郁葱葱,紫红相间的桑葚挂满枝头,一颗颗桑葚饱满多汁,散发出诱人的果香。
游客们三三两两,手提果篮,穿梭于桑树林中,小心翼翼地挑选着成熟的果实,享受亲近自然、体验农事的惬意与欢乐。
“现在成熟的是无籽大十,红果3号、嘉陵30号都将陆续成熟,之后还要推出桑葚膏、桑葚酒等。”业主段建文说,他还有2亩养蚕基地,桑树叶用作养蚕,桑枝则回收利用制作成桑枝菌。
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就是要形成上下游、左右岸贯通融合的产业体系,上游环节的重点在于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中游环节聚焦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下游环节侧重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近年来,武胜县紧扣优质蚕桑产业之乡发展定位,鼓励和支持蚕桑企业、业主不断丰富蚕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8个乡镇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蚕桑园。桑喂蚕、蚕吐丝、丝织绸,武胜丝绸远销海内外。而余下的桑枝也有“用武之地”,武胜引进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农户桑枝,将其作为基料生产黑木耳、香菇、猴头菇,着力打造桑植食用菌产业品牌,不断提高蚕桑产业附加值。
与此同时,抓好桑葚酒、桑叶茶、蚕蛹食品等蚕桑产业产品发展和完善,积极开发以桑树、桑叶为原材料进行绘画、雕刻加工的蚕桑文旅新产品,推动蚕桑产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挖多元价值,把特色产业的“小买卖”做成“大生意”,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持续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拓宽农产品加工领域。各地从单一的种植养殖到“接二连三”,绘就了融合发展的好“丰”景。
利益联结助农惠农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联农带农富农,让农民受益是根本目的,只有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在产业发展中创造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农民才能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我市致力于处理好小农户与大产业的关系,建立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嵌入式”对接体系,推广“链主和链属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金融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保障小农户收益,稳定联农带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前锋区观阁镇大良村通过发展枳壳种植产业,让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民也形成了完整的枳壳产业利益链接机制。村支“两委”、合作社、农业生产服务队与种植户分工协作,从枳壳种植、管护、采摘、加工、销售等各方面优化运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枳壳产量、品质及加工成品的销售利润率,让群众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2024年,大良村枳壳种植规模达到了800亩,产量556吨,销售总额达到了281万元。
广安区悦来镇灯塔村通过与广安惠民农技农艺专业合作社合作,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基地务工等多种方式,村民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还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62岁村民胡兆芳,在基地已经工作了6年,年收入近2万元,能够获得这样的稳定收入,她感到十分满足。
岳池县顾县镇以“药”富民,建立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农户以土地入股经营,按照“土地占比+地块收益”兼顾方式分红当地群众,优先聘用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农户参与药材种植加工,辐射带动当地300余名村民就业创业,人均增收2000元。
…………
近年来,我市探索形成多种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一桩桩支柱产业在广袤乡村激发出无穷活力。这些不断培育壮大的乡村产业,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日子更红火。[县(市、区)融媒 张天文 贺小芹 广安日报记者 卢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