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座座村庄露出新颜、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乡村振兴,关键在行动。近年来,武胜县以产业发展为引擎,以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抓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
产业筑基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日,在双星乡万红家庭农场小蚕养育室里,温控设备稳定运行,蚕茧采收区,工人正熟练地从蚕蔟上摘下一个个白生生、圆滚滚的蚕茧。
农场业主陈俊介绍,今年上半年,他养殖了30张蚕种,每张蚕种平均产茧60公斤,每公斤售价70-80元,收益可观。
这得益于农场近年来持续推动的产业升级——引进小蚕共育技术,建成标准化养育室并配备智能温控湿控设备,小蚕成活率大幅提升。
在销售方面,农场与县内茧丝绸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签订了长期订单协议,构建起稳定产销链条。如今,农场吸纳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
“在这里工作,一个月大概收入2000元,家门口上班,既方便又增收,很不错。”双星乡三喜村村民杨春英说。
除双星乡外,武胜县还在猛山、鼓匠等乡镇重点发展蚕桑产业,将蚕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业主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起现代化养蚕大棚和小蚕养育室。
从传统养蚕到智能共育,从单一产茧到全链开发,武胜县的蚕桑产业正“破茧重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接下来,我们将以‘稳规模、提质量、强品牌’为目标,持续推动科技赋能和资源循环利用。”武胜县农业机械和蚕桑产业服务中心蚕桑股股长胡松涛表示,将依托“武胜蚕桑”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优质蚕茧直供高端丝纺企业,让好茧卖好价,真正实现产业增效、蚕农增收。
设施提质
打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5月22日,提质改造后的烈面镇步行街焕然一新:依托汉初文化绘制的多幅以当地产业、特色美食为主题的涂鸦墙充满了艺术气息;统一规划的美食街区,保留了市井烟火气;规范有序的管理,提升了街道整洁度。
“以前这里商铺老旧,街道脏乱,如今面貌焕然一新,晚饭后来这里散步变成了一种享受。”该镇居民王素琼说。
解决停车难问题,烈面镇新建了两处智能化停车场,新增停车位90个,并配备了多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满足群众绿色出行需求。
“以前出门总担心没地方停车,现在镇上新修了充电桩和停车场,不仅车位增多了,充电也更便捷,出行越来越方便了。”该镇居民李辉说。
在推进场镇街区面貌提升的同时,烈面镇还加速推进场镇道路交通项目。改造完成2.1公里环场镇产业路,场镇交通更通畅;加速推进新烈大桥项目建设,缓解场镇交通拥堵现象,为群众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同时,烈面镇还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就近上学问题。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烈面镇正朝着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镇迈进,乡村发展新动力逐渐激活。”烈面镇开发办工作人员杜荣平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积极推进占地8000平方米的山地公园项目,继续完善中心镇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
人才聚力
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得益于“归雁兴武”工程,退役军人杨述才探索出小龙虾养殖新模式,联合150余家农场,成立稻虾共生养殖联盟,产出的小龙虾销往广安以及周边的南充、遂宁、重庆等地。
近年来,武胜县大力实施“归雁兴武”工程,着眼于乡村振兴发展大局,聚焦乡土人才的“引、培、服”环节,不断激活乡村人才资源,织密乡村人才网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广开门路“引才”聚“合力”。武胜县紧扣重点领域,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八条”为统揽,出台全市首个天然气全产业链人才集聚措施等惠才政策8个,对来武人才最高提供安家补助50万元,并从人才培育、人才服务等方面入手,持续增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近两年来,武胜县成功引进各类人才540名,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平均在岗率达127%,重要行业人才支撑有力。
多管齐下“育才”提“能力”。武胜县开展“先锋培优”行动,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双学双培双提升”行动,选送88名村级后备力量参加大专、本科学习;举办理论研讨、一线实践等培训班,全覆盖提升276名村党组织书记和398名村级后备力量履职能力。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奋斗者回到乡村,成为推动武胜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武胜融媒 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