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华龙街道东方村“变形记”

——解密“全国文明村镇”的振兴密码

发布日期:2025-06-03 08:49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华蓥市华龙街道东方村以生态为底、文明为魂、产业为基,在乡风文明和产业振兴方面取得好成效,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这个距离华蓥城区5公里、辖区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小村庄,近年来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四好村”“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广安市第二批市级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广安市乡风文明示范点”“华蓥市级六无六好平安村”等荣誉称号。从省级贫困村蜕变为乡风文明标杆,东方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上演了富民强村兴农的乡村“变形记”。

乡风文明:

从“面子”到“里子”的蜕变

5月31日,初夏的阳光洒在东方村,蜿蜒的村道纤尘不染,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院前月季与三角梅争艳,仿佛一幅精心绘制的田园画卷。

村民王德琼挥动着扫帚,认真清扫着村活动室的每个角落。“我每天早上7点半到活动室打扫卫生,通过劳动有了收入,村活动室的环境卫生也更好了,一举两得。”王德琼说。

王德琼还有另一个身份——2022年广安市“孝老爱亲好人”。她无怨无悔地照顾丈夫瘫痪的哥哥30余年,用行动诠释着家风之美。“德琼姐家的院子一直清爽干净,一家人很和睦。”邻居代必财的话语里满是敬佩。

在东方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最新一期“红黑榜”格外醒目:红榜上,3户家庭因“庭院美、家风正”被点赞;黑榜上,1户家庭因“杂物乱堆、环境卫生差”被曝光。

“自家卫生搞好了,住着别提有多舒坦。”村民杨中贵一边给门前种植的小番茄浇水,一边笑着说话。这抹笑容的背后,是东方村以“文明积分”撬动乡风蜕变的智慧。

自东方村推行“一榜两评”机制以来,每月张贴“红黑榜”,在村民之间将环境卫生、家风家教进行量化评比;设立“积分超市”,牙膏牙刷、香皂肥皂、洗洁精、洗衣粉等日用品“明码标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均可累计积分。“以前觉得整治环境是村上的事,现在意识到环境变好受益的是我们大家。”杨中贵坦言,自从有了积分制,家家户户争相打扫庭院,陈规陋习逐渐消散,红白喜事简办、厚养薄葬成为新风尚。

每到传统节日,东方村文化广场便热闹非凡:春节写春联送祝福,端午举办包粽子比赛,中秋打糍粑吃月饼,重阳摆“孝老宴”……近年来,该村累计评选“文明家庭”23户、“星级文明户”52户,结合传统节日举办各类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20余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田间地头碰撞交融,邻里关系愈发亲密,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产业振兴:

从“黄土”到“黄金”的裂变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

时光倒回至2015年,东方村还是另一番景象: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片土地撂荒,村集体年收入不足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万元。“在家只能种点水稻、玉米,卖不上好价钱,年轻人都不愿待在村里。”村民赵玉明回忆。

3月,金黄的油菜花摇曳生姿;6月,连片的花椒树“椒香”弥漫;9月,五彩稻田随风此起彼伏……如今的东方村,产业版图色彩斑斓。

驻村第一书记李行算了一笔“产业账”:流转土地1000余亩,治理“撂荒地”300余亩发展规模化种植,“粮油+花椒”双轮驱动;优先吸纳脱贫户参与播种、管护、收割,年发放务工补助1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企业合作,村民参与分红。以上途径,让全村村民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月月有进账!”村民陈剑波脸上笑开了花。

产业的兴旺更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升级:5公里的产业路硬化贯通,路灯安装遍布各个院落,花椒基地烘烤房、提灌站、山坪塘等相继建成……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已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全国文明村镇”。

“荣誉是起点,不是终点。”东方村党总支书记夏洪华站在村口远眺,目光坚定。未来,东方村将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不断强化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好“传家风、树新风”活动,组织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邻居”的评选。

用文明“铸魂”,让新风正气成为乡村的精神底色;靠产业“塑形”,让土地生金成为发展的持久动力。当文明与产业同频共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华蓥大地徐徐展开。(肖雨竺 华蓥融媒 范青燕)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