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货“触网” 云端“生金”

发布日期:2025-07-16 08:38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村干部在田间直播带货。特约摄影师 邱海鹰 摄

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准备直播间售卖的农特产品。 特约摄影师 廖小兵 摄

主播介绍农特产品。(资料图片)

一部手机,连接广阔市场。电商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成为拉动消费、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市聚焦电商产业,通过“培训+孵化”“直播+产业”等模式全链条培育电商人才,让本土新农人变身“带货达人”,推动特色农产品走进全国市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广安市电商数据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市实现网络交易额56.81亿元,同比增长9.14%;实现网络零售额27.52亿元,同比增长13.79%,其中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58亿元,同比增长11.25%。

强人才培育 “本土达人”队伍逐渐壮大

6月30日,2025“数商兴农”进四川暨惠民惠企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安举行。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商行业知名专家聚焦平台运营、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实用技能,为我市80余名电商从业者开展培训,助力其深入理解电商平台规则和营销策略,切实提升其电商运营能力。

今年3月,市商务局联合市妇联举办“川妹带川货”电商直播培训,邀请百万粉丝博主团队指导,50名女学员通过4天“理论+实操”的系统学习,掌握了从短视频制作到流量运营的全套技能。学员们还分组完成脚本设计、场景搭建及模拟直播,制作短视频120余条,模拟直播30场次。

“此次培训结业后,有20名优秀学员加入‘川妹带川货’直播联盟,成为本土电商生力军。”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学员结业后便开启了助农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5000人次,实现“技能变现”。

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直播电商人才培训班,聚焦本地生活服务内容,围绕抖音账号定位、文案撰写、视频拍摄、后期制作四大板块进行培训。学员们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讨论、练习,只为更好通过电商助农兴农,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市加快电商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系列电商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更多“懂产品、会直播、能带货”的本土达人。同时聚焦农村新兴领域发展态势,遴选农村电商指导员和农村电商主播,采取“党建+直播”“党建+电商”等模式,培育了一批直播带货网红“村书记”,充分发挥数商兴农、直播助农作用。

优化生态圈 搭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家人们,这边瞧,今天带来的是华蓥山上的土蜂蜜。”7月14日,华蓥市京东云仓直播基地,主播正在推介本地农特产。线上的“华蓥特产馆”里,本地好货琳琅满目。

这样的热闹场景,如今在华蓥已是常态。去年8月,投资1.5亿元的华蓥市京东云仓项目落地。该项目并不是简单的仓库,而是集直播基地、运营中心、人才培训、智能仓储、品牌展示于一体的“电商大本营”,为当地电商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为本地商家提供仓储、分拣、包装、代发货等一站式服务,同时通过京东大数据系统,精准预测消费需求,提前将热销商品入仓,大幅提升流转效率与运营水平,进一步构建高效电商供应链生态圈。”华蓥市京东云仓负责人李娟介绍,目前华蓥市京东云仓项目已吸引涵盖家电、副食、日用等品类的38户商家入驻,日均发货量突破2000单,累计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

电商经济,正成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我市各地纷纷发力,优化发展生态圈——

出台《广安市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措施》,以真金白银奖补激励电商企业发展;

市商务局畅通资源对接渠道,建立全市电商产品、企业、主播数据库,搭建农特产品网销矩阵,为电商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培训、仓储租赁等服务;

华蓥市培育10支本土直播队伍,依托“直播+电商+文旅”模式,开展“主播探店”“产地直供”等活动,擦亮“华蓥山”区域品牌,推动蜜梨、蜂蜜、豆干等20多种特产“触网”;

岳池县创建莲桥米粉、顾县豆干等18个本土农产品电商品牌,采取销售额奖励等方式,支持银丰食品、友基商贸等10家企业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设旗舰店、企业店,推出“满减”“团购”等优惠,提升“岳货”知名度

…………

目前,我市建立起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网络和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成6个县级电商产业园和5个电子商务试点村,引进京东、美团等头部平台并带动超2万家商户入驻,有力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渠道,带动13.56万人就业,2024年全市网络交易额突破百亿元。

直播间助农 村民收入“节节高”

“咱本地现摘的李子,嘎嘣脆,甜得很,想尝鲜的赶紧下单哦……”7月7日,在岳池县齐福镇白庙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孝波正对着手机屏幕使劲吆喝。他身后的小房间里,堆满了花生、红苕粉、南瓜、土鸡蛋等农家好货。

“杨书记”开启直播带货,缘于当地农产品的滞销。

“以前村民卖东西要坐早班车去镇上摆摊,不方便不说,周边农产品本来就多,东西常常卖不出去。”杨孝波回忆,几年前,村民找到他,说种植的农产品就要烂在地里了,着急得很。

受网络直播的启发,杨孝波几番琢磨下,把家里的房间改造成直播间,尝试直播带货。

“现在我每天利用下班时间固定直播2次,每次直播时长3小时,直播间主要销售村民的农产品。”杨孝波说,今年村里还建起了冻库储存保鲜农产品,并联合周边乡镇,拍摄创意短视频,打造自有品牌,让更多“土特产”搭上“电商快车”。两年多的时间里,杨孝波已拥有3万余名粉丝,累计销售额达到200余万元。

直播带货也让邻水县九龙镇羊鹿滩村闯出了致富路。7月8日清晨,羊鹿滩村村委会广场上,村民领到刚发的直播销售货款,笑得合不拢嘴。

“从6月开始,我们就在全村筛选出玉米、腊肉、青花椒、马盐豆干等12种特色农产品,还与电商平台协商降低物流成本,并邀请邻水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讲解豆干制作技艺,让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羊鹿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包腾说。

直播一场接一场开,羊鹿滩村的农产品越卖越好,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自6月以来,包腾已开展直播带货20余场,累计销售额达120万元,销售产品包含农产品及当地企业的产品,货款已全部发放给村民和企业。

“今年包书记带着我们搞直播,我家种植的玉米全卖光了。”村民陈富贵激动地说,“今年的玉米比往年多赚了近1万元。”

当前,在电商的带动下,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化为“新农资”,我市正通过直播电商等途径,讲好农产品故事,打造特色网络IP,让“本地好货”触网生金。[县(市、区)融媒 范青燕 李勇 沈巾钦 广安日报记者 文思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