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甲沟村来了个“玲幺妹”

发布日期:2025-07-29 08:52 来源:广安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幺妹,你今天又去跑啥项目呢?”7月25日早上,当永兴镇造甲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眭照玲像往常一样骑上“小电驴”行驶在村道上时,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张瑶打趣道。

2023年7月,眭照玲从华蓥市纪委案管室被派遣到永兴镇造甲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上,眭照玲被村民称为“玲书记”;不过现如今,村民们大都叫她“玲幺妹”。

村民们对眭照玲称呼变化的前后有啥故事呢?

沉下去,走到群众身边

一个12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桌子一张床再加两张凳子,其中一张凳子还摆满了锅碗瓢盆——这就是眭照玲在造甲沟村的宿舍、厨房,同时也是她的办公室。

但就是这个小房间,在近两年里却是村民们最爱“打转”的地方,群众如果遇到什么困难都喜欢找眭照玲。

“以前没桥的时候上街要绕20分钟路程,现在修了便民桥,卖菜更省时省力。”

“晚上有太阳能路灯,我们散步也不用害怕了,住在村里和住在城里没啥两样。”

…………

说起眭照玲到村任职后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纷纷为她竖起大拇指。

驻村后,眭照玲没有窝在办公室里,她脱下日常喜爱的高跟鞋和裙子,穿上雨靴、迷彩服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跟村民们拉家常。

村民们反映卖菜出行要绕一大段路,她跑到镇政府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便民桥;村民说晚上散步没有路灯不方便,她找到农业农村部门争取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村民农耕机下田没有生产便道,她对接单位出资修建生产便道;就连村里的留守老人缺乏锻炼器材,她都跑到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化缘”,在村活动室文化广场新建了一批健身设施……

“这个幺妹做事还得行哒!”听到村里老人的夸奖,眭照玲并没有满足,反而深思起来“如何让村民过得更好?”

干起来,走进群众心里

地处山地的造甲沟村,地理位置不占优势,村里的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我们也想外出务工,但家里的老人小孩都需要照顾,只能在地里刨点粮食、闲时就近打点散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民们的闲聊,眭照玲记在心上。

“不能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我这个第一书记就白当了”。下定决心后,眭照玲陷入了沉思:“如何让‘鱼’与‘熊掌’兼得,让村民既能‘顾家’还能‘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眭照玲得知华蓥市部分企业正遭遇“用工荒”,于是,成立一家村级劳务合作社的念头在她脑中涌现。这一想法得到了镇政府和村民的认可。于是,毫无从商办企经验的她,带着村干部来到华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问政策、找华蓥市发展和改革局寻求帮助。2023年底,甘溪农工专业劳务合作社和甘溪零工驿站成立,随后,甘溪农工抖音公众号、就业服务微信群也相继创建。这些就业平台,为造甲沟村村民带来了华蓥市的用工信息,打通了企业招录渠道,让周边村民就业搭上了“顺风车”。

“以前,我主要在场镇上帮人卸货,一个月只能挣1000多元钱,玲书记知道后,帮我联系企业找到了稳定工作,现在既能照顾父母,每月还能挣4000元钱。”村民刘立志说。

刘立志找到工作的事情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劳动力找到眭照玲,希望她帮助自己“找工作”。随着帮助的村民越来越多,眭照玲和村民也越来越熟悉,大家都亲切地称呼眭照玲“玲幺妹”。

在眭照玲和其他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一年时间,造甲沟村100余名村民在园区当上了工人,其中脱贫人口20余名。同时,合作社还承接了永兴镇场镇环卫保洁及全域垃圾收储运工作,仅此一项,合作社收入就达53万元,15名村民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从“玲书记”到“玲幺妹”,眭照玲努力实现村民们的“心语心愿”,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好、钱包更鼓。(李家祥 华蓥融媒 周松林)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添加收藏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